第十五章、工業生產(1 / 2)

自從華夏軍建立以來,華夏商會石龍門居住地的那些華人們,臉上就有了更多的笑意。

同以往在馬尼拉相比,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軍隊。

雖然這支軍隊剛剛建立,還不能完全承擔起保衛的職責,但未來已經不遠。他們也不再是那些任人宰割的羔羊,更多的是他們明白了自己是一名驕傲的炎黃子孫。

擬定好新的新兵訓練大綱之後,青晨將軍隊委任給了各自的長官,隨即就從新兵訓練中脫出身來。

作為按照後世的軍隊打造的鐵血軍團,那麼武器就提上了日程。

在馬尼拉時,西班牙人對於華人的控製是相當嚴格的,火槍是絕對禁止擁有,即便是那些早已沒落的冷兵器也在控製之列。

現在華夏商會一切都還在進行建設中,路總是要一步一步走下去,不可能有神仙出來變戲法。

但就在青晨為軍隊的武器犯難之時,外公羅鎮卻帶來了好消息,從他那裏青大少爺得到了早年林鳳時代的四十支老式火繩槍。

雖說現在的西班牙和荷蘭人仍然在使用火繩槍,但這些老式的槍械,卻顯得過於笨重。隻是在實驗性地使用了一次之後,青大少爺就滿腦子黑線。

不過仍然用後世的知識,將其改造為了激發式燧發火槍。

而就在這些新兵們高興萬分的時候,青大少爺魔鬼的形象再次顯露出來,隻為一個要求——三段擊。

在沒有製造出線膛槍以前,現在的滑膛槍的射擊精度確實令人不敢恭維。隻有憑借密集的彈雨來增加殺傷效果。於是在新兵們的哀叫中,又開始了新的訓練。

華夏商會的旗幟與軍旗相差不多,也是一麵紅旗加上飛龍圖案,隻是少了一個長城。

“全體都有,立正,敬禮。升華夏旗,唱華夏之歌!”隨著向明的聲音,從兩隻部隊中精心挑選出來的兩名升旗手,在他的指揮下將手中的華夏旗,往位於定居點中心廣場,一根高高的旗杆上的繩索上掛去。

廣場上早已是人頭湧動,位於最前方的是華夏軍首支陸軍部隊——帝國和骷髏。雖然現在人數很少,但並不影響他們的整體形象。

此刻,在衛峰和康末的帶領下,一個個筆挺站立在那裏,右手舉起麵對華夏旗,以標準的軍禮致敬。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讓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華夏民族......”隨著一聲聲高昂的歌聲,這麵代表著華夏商會的旗幟緩緩升起。迎著高升的朝霞飛揚在石龍門的上空,未來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當然,這首後世的義勇軍進行曲,同那海軍旗語一樣,又成了青大少爺口中的原創歌曲。

現在升旗儀式已經成了華夏人每天早晨必不可少的內容,而青晨的目的也是為了重塑這個亂世中的民族之魂。

至於向明,青晨對他又有了新的想法,所以也是選擇他作為升旗手的原因之一。

河邊,除了原本的木工廠以外,又有新的設施正在加緊建設中。由於衛智傑不在,青大少爺不得不親自過問這些工業生產的事情。

楊天是跟隨青大少爺等人一起移民到新定居點的馬尼拉船廠工匠,但他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即將成立的華夏鋼鐵廠的主管。

對於楊天的發現,則是青大少爺讓衛峰統計調查的結果。

楊天是大明朝人,在兩年前來到馬尼拉生活,後加入青氏家族船廠。他以前曾經是廣東一所鋼鐵冶煉場的工頭,在廣東冶煉場工作了十幾年時間,可謂經驗豐富。自從青大少爺找到他以後,楊天就改換了工作,重新抄起了老本行。

不過楊天現在幹的事情並非是煉鋼生產。

在他麵前的是一座外形為橢圓形,屋頂為八角形的窯子。

這座窯子是專門用來生產磚塊的東西。被稱為八卦窯,八卦窯也被稱為輪窯。是一八五八年由德國人霍夫曼所設計的一種連續工作窯,到後世仍然在我國農村地區使用。

輪窯具有連續性,所以產量同那些普通的磚窯比起來就顯得更為可觀,並且輪窯可以不間斷二十四小時燒製磚塊。因為輪窯擁有多個窯室,通常這邊還在燒製,而另外的窯室已經可以收取已經燒製好的成品。

燒製磚塊需要煤炭,而古晉附近本身就有豐富的煤礦資源。

雖說現在華夏商會人員短缺,但通過和李世貴所在的卡達山部落合作,很快就得到了解決。

至於原料更不是問題,粘土並不是什麼稀有礦藏。

用木材製成相應大小規格的模具,將滲入煤炭的粘土放在這些模具中,然後通過擠壓就成了一塊塊的標準磚塊。

這種磚又被成為內燃磚,直到後世也在進行生產。

本身華夏商會除開在各個工場工作的工匠外,他們的家人,那些大嬸,大嫂之類的就被青大少爺很好地利用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