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拖延學習是因為厭學(1 / 1)

很多孩子都存在學習拖延的現象,這個問題,固然跟孩子的惰性有一定關係,但家長們應該看到更深層次的原因:孩子厭學。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讓孩子出去玩耍或者上網玩遊戲,他還會拖延不去做嗎?一般情況下,孩子心理產生了抵觸情緒,他們才會拖延。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產生抵觸情緒呢?這與我們的家庭教育存在莫大關係。

有個男孩,腦子比較活泛,理解能力也強,也有上進心,但學習成績卻一直差強人意。因為這個,孩子的媽媽一提起學習這檔事就兩眼淚汪汪,可憐天下父母心啊。為了能讓孩子上重點小學,兩口子省吃儉用按揭買了學區房。從孩子上一年級起,爸爸媽媽就給他報了好幾個輔導班,還買來各種教輔習題冊,在孩子寫完作業以後,爸爸媽媽會要求他繼續做課外題。每天複習哪些內容,複習到什麼範圍都由大人說了算。盡管家長下了這麼大的力氣,可孩子的成績卻讓他們大失所望。媽媽一口氣能說出孩子一大堆在學習上的不是:上課經常走神,寫作業磨磨蹭蹭,老師判的錯題不及時改正,最要命的是錯題改正後又一錯再錯。自己的全力付出卻換來這樣的結果,大人自然著急上火,斥責甚至打罵也就接踵而至了。孩子呢,也是委屈得不得了,自己學習挺努力的,可成績就是上不去,後來索性就不積極了,他說:“我學習是為我媽媽學的,每當我看到我媽媽為我學習著急生氣,我心裏就難過,越難過我就越學不好,後來,我就不想學了。”

據專家研究,孩子厭學的心理障礙有90%是由家庭或學校老師采取強製性的教育方法所致。就我國當前的教育狀況而言,學生的課業負擔普遍很重,這種情況下家長再給他們施壓,要求他們不停地學,就算是好學生也會產生厭學情緒。可以說,孩子學習拖遝,就是對學業高壓的一種無聲抵抗。所以如果你發現孩子在學習上開始拖延,那麼基本上說明他已經產生了厭學情緒。

有專家把當前孩子的學習狀況分成三種狀態:第一種是痛苦學習狀態;第二種是麻木學習狀態;第三種是快樂自信學習的狀態,即孩子自覺、自願學習的狀態。對於拖延學習的孩子來說,第一和第二種他們兼而有之。孩子拖延學習的種種表現說明:他正確的學習動機是缺失的;學習責任感不足、學習興趣是衰減的。簡而言之,孩子學習缺乏主動性、自覺性,缺乏學習的熱情和內動力。

認清這一點,爸爸媽媽就要改改教育方式了,不要總是“催催催”,“罵罵罵”。試想,本來孩子在學習上就有情緒了,爸爸媽媽還使勁催促,不斷指責,孩子心裏憋的那股勁就別提了,輕則無聲抗拒,爸媽催著,自己耗著,家長用心良苦,結果事與願違;重則越發叛逆,親子關係破裂。

其實對於拖延學習的孩子來說,讓他們舒心學習遠強於給他們壓力。

現在的家長,望子成龍的心情普遍非常強烈,為了使孩子將來出人頭地,往往要求孩子拚命爭第一,能達到大人要求的孩子,就被家長視為“有出息”,達不到要求的,就免不了一番挑剔與指責。結果使孩子每時每刻都充滿了緊張和壓力,於是越緊張越學不好,時間久了就變得鬱鬱寡歡,心靈十分脆弱。事實上,很多孩子原本並非不喜歡學習,知識反應和接受能力也不比別人弱,可是盡管他們付出了努力,卻很難一直達到父母一再提高的要求,社會上、家庭裏的各種壓力,造成了他們對自己的悲觀心理,慢慢地,就會厭倦學習。

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家長們需要讓孩子先從學習環境中暫時脫身出來,給他們提供一個相對自由的環境,這實際上是緩解孩子厭學情緒的最直接方式,也就是說,讓他們從被動變為主動。孩子們可以在這段時期的這個空間裏自由發揮,無拘無束,按照自己的意願做自己認為值得做的事情。與此同時,爸爸媽媽應該坦率地告訴孩子:

學習很重要,但分數不是衡量學習好壞的唯一;

學習有時很苦,有時很有趣,你要明白自己喜歡學什麼;

無論你將來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想做什麼事,都必須從熱愛學習開始;

你可以得到一定的自由,但要靠學習爭取。

另外,建議家長們同時也能做到以下幾點:

(1)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和學習特點製定合理的目標和要求。

(2)合理安排孩子的學習生活,不要過多擠占孩子休息和玩的時間。

(3)不要過多參與孩子的學習過程,要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

(4)千方百計讓孩子多體驗學習帶來的成功與快樂,增強孩子的學習自信心。

(5)如果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和困難,家長要不急不躁,和孩子一起分析問題的原因,鼓勵孩子勇於改正,跨越困難。

總而言之,如果爸爸媽媽能夠學會運用科學的教子理念和方法,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就會慢慢找回來,孩子就會進入快樂自信學習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