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和起因(1 / 3)

唐朝中後期,中國北方戰亂頻存,南方相對穩定,所以經濟發展中心開始南移;而這就又隨著人口的大量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大規模的勞動力,使得南方城市的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當時的人口增長十分迅速,到北宋中期後已超過1億大關。人口規模上去了,土地還是這麼多,土地的經營成本就增加了。這時候如果要想取得穩定收益,就必然要采用先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而這就又大大促進了農業科技水平和勞動效率的提高。宋朝正是在此基礎上實現了社會總產品的跨越式增長。

從政治方麵看,宋朝相對開明,並且是中國封建曆史上唯一一個鼓勵經商的王朝。商人不但能賺錢,而且政治地位也高,可以與貴族平起平坐,這就從政治和政策方麵大大促進了商業的發展。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土地緊缺、土地價格上漲就必然會帶來一種結果,那就是促進經濟產業結構調整。

在過去的中國封建王朝中,曆朝曆代都強調“民以食為天”,農業總是擺在第一位的,這也是農業社會的必然要求。可是到了宋朝,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多地少的矛盾必然導致土地經營成本增加、收益下降,這時候就具備了產業升級的原動力。往哪裏升?當然是對土地依賴性較小的手工製造業和服務業了,這就是宋朝鼓勵工商立國的客觀背景。

把大量的資金和資源(如勞動力)吸引到非農產業中去,會大大促進新技術、新發明的出現,提高整個社會的經濟總量和競爭力。例如,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有三大發明出現在宋朝、中國古代曆史上的重要發明中有一半以上出自宋朝,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就是,當時整個中國並不統一,這給國與國之間的對外貿易提供了極大的空間。從北宋風俗畫《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服務業已經高度發達,並且全都是由需求拉動起來的——人民生活富裕導致需求旺盛;需求旺盛,又吸引資金和勞動力向服務業轉移;服務業的回報率比農業要高,再次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最終,實現了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

※主要曆史回顧※

宋朝是當時全球最發達的國家,擁有全球最強大的軍隊(並且實行的是募兵製,不是強製征兵);社會和諧安定、人民富裕幸福。從經濟總量看,超過現在美國占全球的比重,是名副其實的超級大國。

從各方麵看,宋朝和現在美國的全球地位相似;所不同的是,它愛好和平、從來不主動對外發動戰爭,因而成為中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帝國(320年,其他盛世如漢朝是220年、唐朝是287年、明朝和清朝都為270年,都沒有宋朝長)。

那麼,宋朝的經濟繁榮又是怎樣做到的呢?主要措施如下:

工商立國

宋朝是中國封建曆史上絕無僅有的“工商立國”王朝,可以說,這是宋朝經濟繁榮之極的主要原因。

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原來,從經濟學角度看,一個國家的國力決不是國土麵積越大越好、人口越多越好,而是兩者之間要比例適當。隻有這樣,才能實現資源最優化配置,實現邊際效用最大化。

在這方麵,可以從以下兩方麵來展開敘述:

一是追求“結實”而不是“胖”

這主要是,從宋朝的版圖看,遠遠沒有過去漢朝、唐朝那樣遼闊;而實際上,它追求的是“結實”不是“胖”——要知道,北宋以前的那些封建王朝,追求的基本上是國土麵積越大越好,非要達到兵力可供支撐的極限才行;可是宋朝不,它更注重對國土麵積的有效控製和利用,這就很好地遵循了經濟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