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力,你一定不死的。”靜女士很勇敢地說,她拿起強的手來放在自己胸口。“我準備著三個月後尋快樂的法兒吧。”

她極嫵媚地笑了一笑,擁抱了強。

對王女士行了個軍禮,強終於走了。到房門邊,他忽又回身說道:

“王女士,我把靜托付給你了!”

“強連長,我也把東方明托付給你了!”王女士笑著回答。

靜看著強走得不見了,回身望床上一倒,悲哽的聲音說道:

“詩姊!我們分離後,我簡直是做了一場大夢!一場太快樂的夢!現在夢醒,依然是你和我。隻不知道慧近來怎樣了!”

“像慧那樣的人,絕不會吃虧的。”

這是王女士的回答。

1927年

注釋:

[1]這是老通寶所在那一帶鄉村裏關於“蠶事”的一種歌謠式的成語。所謂“削口”,指桑葉抽發如指;“清明削口”謂清明邊桑葉已抽放如許大也。“看”是方言,意同“飼”或“育”。全句謂清明邊桑葉開綻則熟年可卜,故蠶婦拍手而喜。—— 作者原注

[2]老通寶鄉裏稱那圓桌麵那樣大、極像一個盤的竹器為團匾;又一種略小而底部編成六角形網狀的,稱為“簞”,方言讀如“踏”;蠶初收蟻時,在簞中養育,呼為“蠶簞”,那是糊了紙的;這種紙通稱“糊簞紙”。—— 作者原注

[3]蠶台是三棱式可以折起來的木架子,像三張梯連在一處的家夥;中分七八格,每格可放一團匾。—— 作者原注

[4]綴頭也是方言,是稻草紮的,蠶在上麵做繭子。—— 作者原注

[5]窩種也是老通寶鄉裏的習慣;蠶種轉成綠色後就得把來貼肉揾著,約三四天後,蠶蟻孵出,就可以收蠶。這工作是女人做的。“窩”是方言,意即“揾”也。—— 作者原注

[6]用大蒜頭來“卜”蠶花好否,是老通寶鄉裏的迷信。收蠶前兩三天,以大蒜塗泥置蠶房中,至收蠶那天拿來看,蒜葉多主蠶熟,少則不熟。—— 作者原注

[7]老通寶鄉間稱初生的蠶蟻為“烏娘”;這也是方言。—— 作者原注

[8]老通寶鄉裏的習慣,收蠶—— 即收蟻,須得避過穀雨那一天,或上或下都可以,但不能正在穀雨那一天。什麼理由,可不知道。—— 作者原注

[9]“蠶花”是一種紙花,預先買下來的。這些迷信的儀式,各處小有不同。—— 作者原注

[10]出火也是方言,是指“二眠”以後的“三眠”;因為“眠”時特別短,所以叫“出火”。—— 作者原注

[11]杠條也是方言,指那些帶葉的桑樹枝條。通常采葉是連枝條剪下來的。—— 作者原注

[12]蠶在山棚上受到熱,就往綴頭上爬,所以有屑索屑索的聲音。這是蠶要做繭的第一步手續。爬不上去的,不是健康的蠶,多半不能作繭。—— 作者原注

[13]據說蠶在作繭以前必撒一泡尿,而這尿是黃色的。—— 作者原注

[14]浪山頭在熄火後一日舉行,那時蠶已成繭,山棚四周的蘆簾撤去。“浪”是“亮出來”的意思。望山頭是來探望“山頭”,有慰問祝頌的意思。望山頭的禮物也有定規。—— 作者原注

[15]老通寶鄉裏的風俗,大眠以後得拜一次“利市”。采繭以後,又是一次。經濟窘的人家隻舉行“謝蠶花利市”,“拜利市”也是方言,意即“謝神”。—— 作者原注

[16]老通寶鄉間計算路程都以“九”計;“一九”就是九裏。“十九”是九十裏,“三十多九”就是三十多個“九裏”。—— 作者原注

[17]亦稱“圖長”。中國舊時農村基層行政組織的半公職人員。

[18]biào,按份兒或按人分發。

[19]意為感傷主義者。

[20]英語inspiration的音譯,意為靈感。

[21]垃圾—— 稻草灰和殘餘腐爛食物的混合品。這是農民到市鎮上去收集得來的。—— 作者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