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離卻也不枉費自己的這番造化,年紀輕輕在經商一道上,天賦異稟。
16不到的年紀已經四處出門販鹽,牟到巨額利潤的他,已經不滿足於單單經營私鹽,他又把眼光看向了當時正在炙手可熱的洋槍。當時正值清末亂世,幾經失敗,國人才認識到洋槍洋炮的厲害。
秦離在一次和生意場上的朋友酒後得知,如今,達官顯貴門都為了安全及麵子上的考慮,在暗中收購洋槍,求購無門。誰要是能搞到洋槍販賣,定是暴利。不過,誰又能從洋人手裏搞到洋槍呢,也隻是想想罷了。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秦離恰巧認識一個同鄉,叫張淼。
此人屬於清末政府派到美國留學的留學生,在當時出國留學,叫做留洋學。此人回來之後,因為出身貧民,為人正直,在朝廷任職多受排擠。
在這裏就要交代下清末留學生的事情:
1872年8月11日清政府首派第一批留學生赴美留學1868年初,容閎向清朝提出他的教育計劃:選派少年出洋留學,先以120名作實驗,每年派30人,4年完成;限12-15歲的男少年,學習期限15年;
在美國設立留學生事務所,設正副監督官,管理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從海關收入中撥出一定的經費,作為留學生的費用。這個“計劃”得到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支持,1870年獲清政府批準。1871年,容閎在上海開始招生,被選派少年先在上海進預備學校,補習英文。
1872年8月11日,陳蘭彬、容閎率領第一批學生梁郭彥、詹天佑等30人啟程赴美。此後每年派遣30人,至1875年,120名留學生派完。首批30名留學生由陳蘭彬任監督,容閎任副監督。在這些幼童之中,不少人成為了近代中國曆史上的佼佼者,如著名鐵路工程師詹天佑,礦冶工程師吳仰曾,民國政府第一任國務總理、複旦大學創辦人唐紹儀,清華大學第一任校長唐國安等。
這原本是清政府設立的一個長達15年的留學計劃,進行到第10年時,遺到強烈反對,“留美幼童”被強行提前召回。
招生初期,清政府規定:“學生之父兄須簽名於誌願書,書中載明自願聽其子弟出洋留學十五年,十五年中,如有疾病死亡及意外災害,政府皆不負責。”因為出洋吉凶難測,所以留學生幾乎都是江蘇、浙江、福建、廣東一帶的平民子弟,沒有一個皇室貴族的後代。他們赴美後,學習鐵路、礦山、工程、機械、法律等。這些官費留學生深知學習機會來之不易,他們刻苦努力,取得了優秀成績。
按原訂計劃,留學生應學至大學畢業,但1881年夏天,由於美國的排華活動和清政府內部頑固派的阻撓破壞,雖然美國總統格蘭特多方挽留,但是留學生還是被迫回國。其中除詹天佑一人上完大學外,其餘的均未能完成全部學業。留學生回國後,清政府因他們在美期間受到西方思想的影響,曾一度嚴加看管,以後才陸續分派了職事。
而張淼正是學習的機械學,雖然隻上了10年,但是槍械機炮之類的機械根本難不倒他。曾一度被選進了江南槍炮製造局,後來因為過分要求製造精度被人弄出了製造局在天津衛任外交官一個閑職。
一次回鄉探親時,認識了秦離,因為此人為人好麵子,所以在酒桌上吹噓自己和駐守在天津衛的英國海督弗蘭克是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