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上路,敬請投票)
原來,明季末年,建州女真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脫離明朝統治,建立後金政權,與明朝分庭抗禮,雙方激戰不休,明朝屢屢戰敗,損兵折將,財力消耗巨大。其時又恰逢天時不順,連年大旱,赤地千裏,哀鴻遍野,明朝不思撫恤,反而加征“三餉”以支撐遼東戰事和各地剿“匪”作戰。明朝百姓在天災和“三餉”的雙重重壓之下無以為生,紛紛揭竿而起,武裝反抗虐民苛政,漸成星火燎原之勢。各地農民起義軍之中,以李自成大順軍和張獻忠大西軍實力最為強大,多次打敗前來征剿的明軍,並主動出擊,攻城略地,先後建立了大順政權和大西政權。到了大明崇禎十七年,也就是許雲龍記得的公元1644年,李自成率大順軍圍攻北京,明軍不戰而潰,崇禎皇帝以身殉國,吊死在煤山之上,明朝由此滅亡。
擁兵數萬、鎮守山海關的大明總兵吳三桂起初打算投降李自成,已經率部西進,準備回京朝見李自成。行軍途中,吳三桂得知大順軍在北京城大肆拷夾明朝官宦、追索錢財,其父吳襄也在被拷夾之列,大順軍大將劉宗敏還奪去了他的愛妾陳圓圓,於是“衝冠一怒為紅顏”,憤然率部返回山海關,宣布與大順軍決裂,並向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去信求援,答應給予子女財帛並割讓部分土地,引清兵入關,意圖聯清擊李。山海關一戰,滿清八旗鐵騎和吳三桂所部聯合擊敗了李自成的大順軍主力,李自成棄守北京城,一路西逃,清軍趁機奪取了北京及河北、河南、山東等省,隨後又乘勝進兵,直撲江南,明朝各地守將紛紛投降。
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滅元,建立了大明王朝,將國都定在了江蘇應天府,改名為“南京”。明成祖朱棣奪取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的天位之後,將國都遷到自己的“龍興之地”北平,更名為北京,將南京定為留都,南京保留了除了內閣之外的一整套政府班底。當此家國劇變,那些留守南京的大臣們仍然矢誌效忠大明王朝,為了救亡圖存,決議擁立新君,重建政權。但是,崇禎皇帝的三個兒子,即太子朱慈烺、定王朱慈炯和永王朱慈炤於兵亂之夜微服出走,不知所終,那些大臣經過一番激烈的鬥爭,最終按照長幼親疏的倫序,擁立萬曆皇帝之孫、崇禎皇帝的堂弟福王朱由崧即位,改元弘光,史稱弘光帝,是南明政權的第一位皇帝。
南明弘光政權建立之時,正值內憂外患日益加深之際。但是,明朝還據有東自黃河下遊以南、西至武昌長江以南的大半壁江山,號稱“天下膏腴之地”的江南諸省也完全掌握在弘光政權手中,其人力、物力和財力遠比滿清控製的黃河沿岸數省雄厚,君臣上下原本可以大有作為。可是,弘光政權的當權者們不僅沒有振作起來,反而在腐敗、內訌、爭權奪利上遠遠超過了崇禎時期。最要命的是,南明弘光皇帝朱由崧偏偏又是一個荒淫無道的昏君,不以國事為重,苟且偷安,沉湎酒色,對內排斥史可法、左良玉等賢臣名將,重用馬士英、阮大铖等奸佞之臣;對外一味輸誠求和,不做任何防禦準備,很快就被揮師南下的清軍攻破江淮防線,督師揚州的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史可法固守孤城,血戰七晝夜而敗,史可法殉難死節。清軍占領揚州之後,揮師渡江,很快破鎮江,取瓜州,直逼南京。朱由崧倉皇棄城而逃,後來卻被反叛的明朝將領擒獲獻給清軍邀功請賞,先被押送北京,次年被殺於北京宣武門外的柴市,南明弘光政權從此滅亡。
南明弘光政權滅亡之後,仍不肯降清的明朝文臣武將紛紛在江南各地擁立藩王宗室或即位登基,或就任監國,高舉抗清大旗,一心恢複明朝江山。其中,聲勢最大的有兩股力量,即福建隆武政權和浙江魯王政權。
福建隆武政權的監國親王朱聿鍵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栍的八世孫,襲封為唐王,就藩於河南南陽,因明末戰亂而流亡福建。弘光帝朱由崧被俘之後,朱聿鍵被福建巡撫張肯堂、禮部尚書黃道周、及南安伯鄭芝龍、靖虜伯鄭鴻逵等人擁立為監國親王。二十天後,稱帝於福州,改年號為隆武,史稱隆武帝。
隆武帝朱聿鍵頗有中興之主的氣概,自奉節儉,無聲色犬馬之好,一心恢複明朝江山,認識到社稷存亡的主要威脅是滿清,在總體戰略上不失時機地樹起抗清大旗,重用金聲、楊廷麟、何騰蛟等主戰派收服、整編各地仍在抵抗的明朝官兵,壯大實力。對內針對明神宗萬曆皇帝以來“黨爭”給國事帶來的危害,用人取舍之上力戒門戶之見,不咎既往,隻要參與抗清就量才錄用,使許多原本懾服於清軍勢大而不得不投降的明朝官兵紛紛易幟更張;並整頓吏治,嚴懲貪腐,輕徭薄賦,與民休養生息,得到了福建各地官吏百姓的支持。隆武政權很快就在福建站穩了腳跟,屢次興兵北伐,先後收複了安徽旌德、寧國等失地。不過,隆武政權的主力是鄭芝龍、鄭成功父子的水軍,但鄭芝龍懷有二心,為了保存實力而拒絕發兵和供應糧餉,北伐最終無有所成。此時,在浙江的魯王政權為了爭奪所謂的正統地位,又派兵攻打福建隆武政權,福建隆武政權四麵樹敵,疲於應付,局勢一時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