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認為領導能力是能夠教出來的,但我們可以幫助人們去發現並挖掘自身所具備的領導潛能。
——約翰·科特
要成為卓有成效的領導者,你必須能在截然不同的領導風格之間靈活切換。
——丹尼爾·戈爾曼
自從19世紀後半葉領導特質理論出現以來,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全世界的學者一直試圖通過各種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找出卓越領導者的“通用模式”,例如,“什麼人會成為卓越領導者,卓越領導者通用的領導風格是什麼,他們通用的性格特點以及行為特征又是什麼”等等,但這些努力似乎都不那麼成功,至今也沒有人找到這個“通用模式”。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成功的動力、路徑和方式都不會相同,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真有這樣的“通用模式”嗎?傑克·韋爾奇的追隨者遍布世界每個角落,但地球上永遠隻有一個傑克·韋爾奇。哈佛商學院的比爾·喬治教授及另外3位專家對100多位企業領導者進行了深度采訪和研究,並在《修煉你的真誠領導力》一文中分享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的研究發現,許多卓越領導者的領導力都來自他們各不相同的人生經曆—這或許可以視為一種對“通用模式”的否定。這些領導者通過對自己人生經曆的深刻解讀與感悟,更深入地了解自我,並看清自己作為領導者的意義所在。
了解自我的確非常重要。推動一個人前行的動力不外乎來自外部和內部,金錢、名譽、權力和地位等外部動力可能對許許多多的人都有效,而對每一個人來說,自我的認知、對生命意義的感悟以及價值觀與原則等內部動力卻是獨特的。因此,主要由內部動力驅動的成功更能帶來成就感。
而認知自身的內部動力正是了解自我的一個重要部分。許多企業領導者,尤其是那些企業還處在成長初期、個人職業生涯也處於起步階段的領導者,終日忙於應對企業生存所麵臨的各種挑戰,沒有時間和精力靜下心來去深入了解自我、了解自己的內部動力。推動他們奮勇向前的,更多的是外部動力。畢竟,誰不喜歡財富增加或者職位提升所帶來的認同感和社會地位呢?但這種成就感難以持續下去。隨著企業的成長及個人年齡的增長,這些領導者可能會發現,他們的人生好像缺失了什麼東西。他們雖然擁有了財富和地位,卻會有身不由己的感受,而且,可能離自己最初的理想也越來越遠。
人隻有真實地麵對自我、了解自我,了解自己的天賦特質,弄清楚自己的潛質和內在動力,才能在合適的環境中將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並獲得持久的成就感。然而,了解自我是一件說易行難的事,完全通過反省與感悟人生經曆來達成自我認知,既需要時日,也需要相當的悟性。有鑒於此,我們不妨借助一些外在的工具,比如本書所使用的領導特質分析係統。
領導特質分析係統把人分為五大類型:老虎型、孔雀型、考拉型、貓頭鷹型和變色龍型。你也許會問,地球上的芸芸眾生難道隻有五種類型?答案在於,這五大類型是根據一個人最主要的幾大個性特質—支配性、表達性、耐心性或精確性來劃分的,因為一個人50%左右的行為由其最主要的行為特質決定;但同時,即使是最不重要的個性特質也能決定一個人至少20%的行為,不同的人各種個性特質的組合是不一樣的,即使同一類型的人也會表現出不同的領導風格和個性。事實上,正是這些個性特質的主次地位及強弱表現的排列組合,才造就了大千世界的繽紛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