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星座大觀(三)(1 / 3)

大熊座

大熊座是北方天空中最明亮、最重要的星座之一。著名的北鬥七星就在這個星座裏。大熊座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春季黃昏後是觀測它的最好時機。

大熊座的星星被想象為一隻大熊的形象。在星圖上,北鬥七星的鬥柄是大熊的長長的尾巴,鬥勺的4顆星是大熊的身軀,另一些較暗的星星構成了大熊的頭和腳。

在古代希臘的神話故事中,這隻大熊是溫柔美麗的少女卡力斯托的化身。傳說卡力斯托被眾神之王宙斯所愛,生下了兒子阿卡斯。宙斯的妻子赫拉知道後非常氣憤,她決定要用法力對卡力斯托進行懲罰。忽然間,卡力斯托白皙的雙臂變成了長滿黑毛的利爪,嬌紅的雙唇變成了血盆似的大口。美麗的少女終於變成為1隻大母熊。後來,宙斯知道了,就把大熊提升到天上,成為大熊星座。

大熊星座有100多顆肉眼可見的星星,其中有6顆2等星,瀬3等星,其他還有不少四等星。6顆2等星都分布在“北鬥”上,所以北鬥七星在大熊座中特別醒目。春季的黃昏後,這隻大熊髙高地倒掛在北方的夜空中,尾巴(即鬥柄)指東。因此,我國人民把大熊座看作是報春的星座。

大熊座中有一顆著名的雙星,我國古代稱它們為開陽星和輔星。它們常被人們用來檢查視力。在晴朗的夜晚,如果能用肉眼看到開陽星旁的輔星,就可達到視力檢查中的1.5。天文學家觀測發現,開陽星雖然看上去彼此靠得很近,其實距離很遠。像這種看上去在一起,實則互不相幹的雙星或聚星,在地球上是很多很多的。

小熊座

小熊座緊挨著大熊座,它由28顆6等以上的星星組成,其中小熊座星星就是著名的北極星。北極星與其他6顆相對顯著(2—4等)的星星,排列成類似北鬥七星那樣的小勺子,隻是這隻“勺子”較小,勺子的形狀和勺柄彎弓的方式與北鬥七星有所不同。北極星位於鬥柄的端點。

小熊座這7顆星星中,除較亮的2等星外,其他都是較暗的星。因此,小熊座不如北鬥七星那樣耀眼,在明月之夜或大城市裏就不容易看到。

在古代希臘神話故事中,小熊是大熊卡力斯托的兒子阿卡斯。卡力斯托被宙斯的妻子赫拉所害變成一隻大母熊後,在悲哀和痛苦中度過了15個年頭。這時卡力斯托的兒子阿卡斯長大了,成為一名英俊出色的獵手。一天,阿卡斯在林中打獵,被他的母親卡力斯托看見了,她忘記了自己已經是熊身,便伸開雙臂準備擁抱親愛的孩子。但阿卡斯不知道這隻大熊是自己的母親,他急忙向大熊舉起手中的長槍準備射擊。這時,阿卡斯的父親宙斯在天上看見了,他擔心阿卡斯會殺死母親,便用法術把阿卡斯也變成了一隻小熊,並將母子倆一起都提升到天上,成為大熊座和小熊座。

赫拉看到卡力斯托母子都被弄到天上,嫉妒之心油然而生。她去請自己的哥哥海神波塞冬幫忙;永遠不讓卡力斯托母子從天上下海來休息喝水。於是,母子倆隻得永遠在北極上空轉圈,不能下海(下到地平線以下)。盡管如此,赫拉還不滿足,她又選派1個獵人帶著兩隻凶猛的獵犬,緊跟在大熊和小熊的後麵。這個獵人就是天上的牧夫座,而他牽著的兩隻獵犬就是獵犬座。

從星圖上看,小熊座裏的四顆星組成小熊的身軀,另外三顆星是6、8、0連成小熊的長尾巴,尾巴的頂端就是北極星。因為小熊座靠近北天極(即天球的北極),所以地球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區一年四季總能看到它。

仙王座

從仙後座出發,沿著秋季的銀河西去,即可在銀河北側碰到一個半浸在銀河裏的“扁五邊形”,那就是仙王座內幾顆較主要的星組成的圖案。仙王座的另一部分則直“奔”北天極,對北極星采取半包圍的態勢。除北極星自身所在的星座(小熊座)外,仙王座是最靠近北極星的了。

仙王座中有1顆十分著名的變星,叫造父。它以5.37日的周期在收縮和膨脹著,亮度也隨之而發生變化,因而它是1顆典型的亮光度的“脈動變星”。像這樣的變星現在已發現600多顆,它們統稱為造父變星。造父是仙王座中的第四顆星,位於仙王的鼻尖上。它最亮時呈白色,最暗時呈黃色。造父的直徑比太陽大30倍,密度卻隻有太陽的萬分之六。每一個膨脹和收縮的過程,直徑前後相差達500萬千米。

從天鵝座順著銀河向北,在北極星附近,可以找到仙王座。它由幾顆不太明亮的恒星組成,在星空中不太顯著。在星圖上常畫成細長而歪斜的五角形。仙王座占據天區範圍為赤經20時01分—8時30分;赤緯511890,麵積為588平方度。每年10月7日晚8時,仙王座上中天。

在我國古星圖上,仙王座被分成“天鉤”和“造父”兩部分。“造父”是古代著名的馬車夫。仙王座的拉丁文名稱,是古代希臘神話中埃塞俄比亞國王的名字。其王後卡西俄亞因為大膽的宣稱自己的女兒比海神的女兒還要美麗,結果引起海神的憤怒。他派了海怪來王國的海岸,逼得不幸的國王不得不獻出自己的女兒去喂海怪,多虧希臘英雄帕修斯趕來殺死海怪搭救了公主,帕修斯因此成為古埃塞俄比亞王國的駙馬。後來,這一家子均被放到天上成為著名的仙王、仙後、仙女和英仙座,統稱為王族星座。

古德利克是第一個發現英仙座13(大陵五)的亮度有變化的人,並且正確地解釋了大陵五的光變原因是,兩顆恒星互相繞轉,彼此使光度發生周期性的變化。1894年俄國天文學家貝洛波爾斯基首先觀測到仙王座8的光譜中譜線有周期性的位移,在當時認為這一現象是由於仙王座8在圍繞一顆看不見的伴星運行所造成的。

1914年,美國天文學家沙普利進一步研究發現,造父的有效溫度和視向速度也有周期性變化。當造父的亮度極大時,表麵有效溫度增高,恒星視向速度變大,恒星半徑變小。這說明,造父的亮度變化不可能是由雙星軌道運動造成的,而是由於造父本身膨脹收縮的脈動變化而造成的。即是說,恒星收縮(視向速度變大,半徑變小),表麵有效溫度增高,使恒星亮度變大;恒星膨脹(半徑變大有效溫度降低,於是恒星亮度下降。這種由於恒星脈動而使亮度發生周期性變化的變星,以仙王座8為代表故稱為造父變星,或稱為經典造父變星。它們的光變周期大多為5到10天,光變幅度一般為1個星等左右。

它們是黃色巨星和超巨星,光譜型在亮度極大時為?型,亮度小時為0型或X型,絕對星等很大。造父的光譜型之間變化,絕對星等為4.6等,光度為太陽光度的5500倍,距離為1500光年。

造父變星的發現,對於我們測定天體距離起了重大作用。1912年,美國女天文學家勒維特研究了許多造父變星(它們的光變周期從1.25天到127天)後發現: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越長,亮度(也就是光度)越大,即光度和周期的對數存在正比關係,稱為周期光度關係。利用周期光度關係,隻要實測出造父變星的光變周期,就能知道恒星的光度即絕對星等姑。進一步由視星等絕對星等姑和恒星距離I之間的關係式:就可以算出恒星的距離I來。

對於那些距離十分遙遠的天體,如球體星團和河外星係,隻要觀察到其中的造父變星,利用周期光度關係,就可以測定出星團和星係的距離。因此造父變星被人稱為“量天尺”。仙王座8星是變星愛好者練習觀測的最好,標。因為在視場中同時可以看到比較星仙王座名的亮度十分方便。仙王座是顆視星等為4.19等黃白色型亞巨星,距離80光年,它是顆盾牌座型變星(參看“盾牌座”),光變周期為59分53.3秒,亮度變化範圍為4.15等到4.21等。

造父是顆視星等為4.08等的紅超巨星,絕對星等為等,光度為太陽光度的5萬倍,距離5400光年。它是北天中肉眼可見的最紅的星。英國天文學家雙.赫歇耳把它叫做石榴紅星。它是一顆半規則變星,變光周期約730天,變光範圍從3.43等到5.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