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6年1月17日,本傑明·富蘭克林出生在北美洲的波士頓。他的父親原是英國漆匠,以製造蠟燭和肥皂為生,富蘭克林家有17個孩子,他是最小的兒子。富蘭克林8歲入學讀書,雖然學習成績優異,但由於他家中孩子太多,父親的收入無法負擔他讀書的費用。所以,他到10歲時就離開了學校,回家幫父親做蠟燭。富蘭克林一生隻在學校讀了這兩年書。
12歲時,他到哥哥詹姆士經營的小印刷廠當學徒,自此他當了近十年的印刷工人,但他的學習從未間斷過,他從夥食費中省下錢來買書。同時,利用工作之便,他結識了幾家書店的學徒,將書店的書在晚間偷偷地借來,熬夜看書,第二天清晨便趕緊歸還。他閱讀的範圍很廣,從自然科學、技術方麵的通俗讀物到著名科學家的論文以及名作家的作品都是他閱讀的範圍。在這段時間裏,他學到了許多前所未聞的知識,這是他最快樂的時光。
也就是在他這段快樂的學習時光裏,他掌握了很多化學和物理知識,為他以後在科學發明上奠定了紮實的基礎。1746年,一位英國學者在波士頓利用玻璃管和萊頓瓶表演了電學實驗。富蘭克林懷著極大的興趣觀看了他的表演,並被電學這一剛剛興起的科學強烈地吸引住了。隨後富蘭克林開始了電學的研究。富蘭克林在家裏做了大量實驗,研究了兩種電荷的性能,說明了電的來源和在物質中存在的現象。
在一次試驗中,富蘭克林的妻子不小心碰到了萊頓瓶,一團電火閃過,妻子被擊中倒地,麵色慘白,足足在家躺了一個星期才恢複健康。這雖然是試驗中的一起意外事件,但思維敏捷的富蘭克林卻由此而想到了空中的雷電。他經過反複思考,斷定雷電也是一種放電現象,它和在實驗室產生的電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1752年6月的一天,陰雲密布,電閃雷鳴,一場暴風雨就要來臨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威廉一起,帶著一個裝有金屬杆的風箏來到了一塊空曠的大地上。富蘭克林高舉起風箏,他的兒子則拉著風箏線飛跑。由於風大,風箏很快就被放上高空。刹那間,雷電交加,大雨傾盆。富蘭克林和他的兒子一起拉著風箏線,父子倆焦急地期待著,正在此刻,剛好一道閃電從風箏上掠過,富蘭克林用手靠近風箏上的金屬鑰匙,他立即感到全身發麻,這種感覺從頭到腳地流竄了全身,讓他感到興奮又恐怖。他抑製不住內心的激動,大聲呼喊:“威廉,我被電擊了!”隨後,他又將風箏線上的電引入萊頓瓶中。回到家裏以後,富蘭克林用雷電進行了各種電學實驗,證明了天上的雷電與人工摩擦產生的電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質。富蘭克林提出的自然界中的電和物理產生的電是同一種東西的假說,在他自己的這次實驗中得到了光輝的證實。
風箏實驗的成功使富蘭克林在全世界科學界的名聲大振。英國皇家學會也給他送來了金質獎章,並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的會員,他的科學著作也被譯成了多種語言。他的電學研究取得了初步的勝利。然而,在榮譽和勝利麵前,富蘭克林沒有停止對電學的進一步研究。
1753年,俄國著名電學家利赫曼為了驗證富蘭克林的實驗,不幸被雷電擊死,這是雷電實驗的第一個犧牲者。血的代價,使許多人對雷電試驗產生了戒心和恐懼。但富蘭克林在死亡的威脅麵前沒有退縮,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想法,不斷對實驗進行鑽研和改進。
經過多次試驗,他製成了一根實用的避雷針。他把幾米長的鐵杆,用絕緣材料固定在屋頂,杆上緊拴著一根粗導線,一直通到地裏。當雷電襲擊房子的時候,它就沿著金屬杆,再順著導線直達大地,房屋建築完好無損。1754年,避雷針開始應用,但有些人認為這是個不祥的東西,違反天意會帶來旱災。就在夜裏偷偷地把避雷針拆了。然而,科學終將戰勝愚昧,一場挾有雷電的狂風過後,大教堂著火了;而裝有避雷針的高層房屋卻平安無事。
鮮明的事實教育了人們,使人們相信了科學。避雷針相繼傳到英國、德國、法國,最後普及到了世界各地。富蘭克林精心設計了避雷針的大小、地麵設備的類型以及如何將其與建築物連接,直到今天避雷針仍基本保持了他當年的設計,他創造的許多專業詞彙如正電、負電、電池等等,也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