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2011元旦賀辭(1 / 3)

今天是2011年元旦,在這裏給大家拜個年,祝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

這些年承蒙大家看得起,愛護我,支持我,使我的網站由幾十人的點擊發展到幾百人、幾萬人,乃至過百萬人的點擊,在大家的留言和評論中,感受到了朋友們對我的關懷、鼓勵和鞭策,激勵我繼續將我的音樂、心得和對人生的感悟發表出來,讓我的晚年活得更充實、更精彩!

人生匆匆,又過了一年,老頭兒我今年七十有四,基本上算是無病無痛,生活無憂。飲食清淡但偶爾也放縱一下(好朋友們最喜歡吃我煮的紅燒肉了),無不良嗜好,注意健康,愛惜生命,每天打兩個鍾頭網球,做六個到八個鍾頭的工作,但不會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累了煩了就調節一下,懶上幾天,冥想一下一個永恒的主題,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抬頭看看路再埋頭去拉車,別迷失了方向。

我喜歡攝影,熱衷旅行,了解各地的文化藝術、曆史人文、風俗掌故,除開闊眼界外看看人家是怎麼生活的,親身去記錄,去體驗感受,為自己的創作積累第一手的素材。

從今年開始我想把一些放在新浪網站的博文做成視頻放在我的土豆網站上,以這個形式再開辟一個“音樂漫談”的新欄目,以回報多年來大家對我的支持。這篇祝辭就算是這個專題的第一個嚐試吧,希望你們會喜歡,謝謝!

20110101

附一: 我們都是技術控——徐克、胡偉立對談

此對談由新浪娛樂魏君子主持,撰文阿蒙,攝影新藝聯。看徐克電影,若隻留意演員、劇情或特效,則證明你尚未看懂;如果在看電影時細心聆聽每一首主題音樂,才能證明你是懂徐克的觀眾!

既然得名“老怪”,就意味著徐克除在電影上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連配樂作曲也有一手,從參與《獅王爭霸》配樂,到獨自創作《龍城殲霸》音樂,就是例證。不過,真正為其影片錦上添花的,仍非一班當之無愧的音樂大師莫屬,曾為徐克打造《倩女幽魂》、《笑傲江湖》、《黃飛鴻》及《青蛇》等經典的黃霑自乃其一,但另一位又是誰?

不急於揭曉,僅憑老爺一席話已聽出謎底:“我覺得每個國家地區的配樂家都不一樣,可以說是各有特點,比如川井憲次,我覺得他給動畫片做配樂就配得很出色,所以拍《七劍》的時候就找了他,希望給武俠片帶來一種不同的感覺和氛圍。不過合作完之後,我雖然還是認同他的功力,卻始終覺得他比起我們中國的配樂家而言,少了一種源自民族自身的感情,在那之後,我變得特別懷念黃霑,懷念他那種將自己的感受和領悟植入中國的民族情感,並將它演變成音樂的造詣,但如今黃霑不在了,要給我的《龍門飛甲》配上足以傳世的音樂,就隻有胡偉立了。”

胡偉立在徐克電影中的影響,其實早在《獅王爭霸》時已建立起來。這位曾給《鹿鼎記》、《審死官》、《東方三俠》、《醉拳2》等經典影片配樂作曲,並寫過流行歌曲傑作《一起走過的日子》的音樂名家,曾與“老爺”合作過《鐵馬騮》、《東方不敗Ⅱ之風雲再起》、《梁祝》及《刀》等影片,其富於京劇色彩且節奏感鏗鏘有力的創作優點,無疑讓他成為“老爺”最重要的幕後幹將之一,何況“老爺”本身喜愛京劇,與胡偉立合作多次,更是默契十足。

訪問中,胡偉立自稱:“我和徐克都是‘技術控’。”此言非虛,因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便將尚處起步階段的PC電腦、音樂程序器及電子合成器玩得滾瓜爛熟,甚至連當時已算先進的MIDI設備都嫌老舊,而寧願自己掏光積蓄去買八軌錄音機和調音台,甚至獨立將各種器材組裝成完整的作曲係統。曾經,他是香港各大小琴行及器材專門店的老客戶,每每光顧都會買下一套多數人尚一竅不通的音樂設備,而他如此省吃儉用地添“裝備”,又廢寢忘食地投入多部電影的作曲及配樂工作,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畢生的夢想,正如其所言:“我享受為每一部沒有對白的毛片配上各種音樂的過程,對我來說,那就是夢一般的經曆!”

如今,電影《龍門飛甲》已成就另一次“雙雄會”,在此,不妨聽聽老爺口中這位“沒有了黃霑,還有胡偉立”的名家究竟有何過人之處,並從中領會兩人“識英雄重英雄”之江湖情義。

新浪娛樂: 您跟徐克第一次合作是哪部影片?

胡偉立: 應該是1993年袁和平導演的《鐵馬騮》,徐克是監製,接下來就是《獅王爭霸》和《東方不敗Ⅱ之風雲再起》。我覺得徐克對音樂的造詣相當高,而且在我合作的眾多導演裏,真正對音樂有感覺而有要求的就是他。不過有時候跟他合作是一種曆險,因為《風雲再起》的時候,星期六就要上午夜場了,他卻在星期一才把拷貝給我,我當時一看,裏麵什麼音樂都沒有,甚至彈琴的場麵都不知他們在彈什麼,全靠自己逼出靈感趕完,所以我在背後都罵他:“哪有這麼離譜的導演!”

徐克: 我該罵的,跟我合作是地獄才對!(笑)

新浪娛樂: 為何這次想找胡偉立老師做《龍門飛甲》的音樂?

徐克: 其實我請胡偉立回來的初衷,是想讓他做監製,監督整部片的配樂,而不是讓他譜曲,而當時負責譜曲的是一個很年輕的教音樂的老師,但後來時間實在來不及了,就變成胡偉立寫完了全片四分之三的音樂。

新浪娛樂: 這次徐克導演拍《龍門飛甲》找您重新出山,而電影裏有很多音樂都可以說是抑揚頓挫、激昂動人,那麼您創作音樂時的靈感是來自哪裏呢?

胡偉立: 其實《龍門飛甲》的音樂是在向胡金銓致敬,因為當年的《龍門客棧》在使用中國音樂配樂方麵,可以說是一個楷模,在此之前,很多武俠片還在用各式各樣的“罐頭音樂”,但胡金銓懂得從京劇樂曲和古典民樂裏取經,在樂器的使用上也極力突出中國文化的特色,所以可以說影響了整個中國武俠片類型的發展。

這次做《龍門飛甲》,我也同樣將京劇元素融入音樂,你看片中許多人物出場時,我都特意在音樂裏加入了京劇中的“亮相”和“起範兒”的感覺,每當音樂一起,不同的人物特質就表現出來,就像京劇裏人物從後台走出音樂響起,一輪動作後站立音樂就停,這對中國觀眾而言,是既熟悉又親切的;而且西廠從驛站出發去客棧那場戲,為了表現那種氣勢,我在配樂裏加了嗩呐,這都是在致敬胡金銓。

徐克: 這也是憑感覺的,因為拍完之後看毛片,我會不斷思考: 這場戲需要的音樂究竟是怎樣的?但有些場麵我會出現一種情況,就是覺得“它好像隻能用這種音樂”,卻不知道該怎麼說明,我歌喉又不好,哼給胡老師聽可能他都聽不明白。(笑)

結果,我就跟胡老師溝通出一種方式,用一些“俗語”代表我在這場戲需要用到的音樂,而在此之前,我會跟他談到他明白為止,讓他知道我說的是什麼樣的旋律,然後每當胡老師給場麵配樂的時候,我隻要用“俗語”說,他就知道我要的是什麼了,所以這次《龍門飛甲》很多音樂胡老師給我的都是比較準確的。

新浪娛樂: 徐克導演向來天馬行空,很多創意他都會突然說要改,而且對各方麵的要求都很高,這次你們兩人時隔多年合作《龍門飛甲》,有沒有什麼難忘的經曆?

徐克: 當然有,我想起那時候都覺得很對不起胡老師,因為那時我在首爾給《龍門飛甲》做最終混音,本來是沒他什麼事了,但混音的時候我總覺得這場戲音樂不夠,那場戲還需要加一點改一點,結果就拚命打電話回北京“騷擾”他,而且每次都是一接通就說:“胡老師,再做一些音樂來吧。”然後他就又跑回錄音棚寫歌,幾乎每天都這樣,一直持續了一個星期。

胡偉立: 其實當時徐克去首爾終混的時候是想叫我一起去的,但據我對他的了解,他是在拷貝出來之前一分鍾如果有新主意都想改變的,所以我就說:“幹脆我給你做個‘後備’,你先自己衡量可行性,如果確實需要修改再打電話給我。”

結果他真的打了,還每天都打,說的都是要我給片子加配音樂,我七十五歲的人了,還陪他這樣“折騰”,雖然平時都有鍛煉身體,但有幾次都忙到血壓升高,所以跟徐克合作每次都是一次“修煉”,熬得過去都是厲害的人。(笑)

徐克: 當時你有多長時間沒睡了?

胡偉立: 不提了(笑),反正我很久都沒像這樣熬夜熬通宵了。不過正所謂江湖救急、兩肋插刀,這也有一種江湖精神在裏麵,而且每當想起自己參與過中國第一部IMAX 3D電影,我就特別自豪地跟別人說: 我再一次超越自己了!

新浪娛樂: 這次《龍門飛甲》還是以《小刀會》為片頭曲,為何對這首曲子這麼情有獨鍾呢?

徐克: 也不知道為什麼,很年輕的時候看了胡金銓的《龍門客棧》,片頭這旋律一響起,我就特別激動,那種感覺到現在都沒忘記,所以後來我拍《新龍門客棧》,也繼續在片頭用《小刀會》,結果配樂之後再看完成版本,《小刀會》一起來,感覺就跟當年看《龍門客棧》一模一樣,很激動,可能關於“龍門”的電影就是需要它吧,那種感覺是很奇妙的,明明不是為這部電影原創,卻跟這部電影這麼水乳交融,這種概率太小了!

胡偉立: 是的,有些音樂雖然是“罐頭音樂”,但偏偏在無形中跟這部電影的主題合而為一。其實《小刀會》是“大躍進”時期上海歌劇院創作的,你們不用覺得稀奇,因為六七十年代很多香港或台灣電影都用“罐頭音樂”配畫麵,大陸寫的都會用,所以我曾經在一部台灣電影裏聽到《南泥灣》的旋律。但這些都不要緊,關鍵在於你用這首音樂的時候,會否覺得它跟你的電影很“合得來”,而《小刀會》正是給我這種感覺,所以跟徐克達成一致,這次拍《龍門飛甲》一開場還是用它。

新浪娛樂: 通過這次《龍門飛甲》的合作,您認為給徐克做配樂,相比與其他人合作,有何不同的感覺?

胡偉立: 其實音樂向來是會“講故事”的,為電影配樂,實質是在劇情本身給你提供訊息之餘,讓你提供更多的訊息,也就是再讓它多踏一步。從第一次跟徐克合作到這部《龍門飛甲》,我發現他一直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主題,但他的表現方式從來不是說教,而是懂得表現“寓教於樂”的主旨。所以我每次給他配樂的時候,都會跟他談論這部電影的主題和精神層麵,之後便會從中想象出他要的東西,最終將之化為音樂展現在銀幕上。所以我認為徐克的電影隻看一遍是不夠的,很多時候光是他在片中的音樂都值得你多看一遍。

徐克: 我很認同胡老師說的“音樂可以講故事”,因為當你聽一首音樂的時候,它的篇幅無論長短,都會在旋律裏麵存在一種內容和思想,所以我每次跟胡老師討論音樂的時候,都會對著毛片說:“這場戲需要配上音樂,你認為這首音樂的‘故事點’該怎麼表現才能跟畫麵結合起來?”在這過程中,胡老師會告訴我他對這場戲的理解,然後再提出他想在這場戲用上的旋律和樂器的原因,2011年,新浪魏君子訪問徐克與我

而我們都覺得可行之後,他就會把音樂寫出來放進去,我一聽,覺得對,那就可以了。所以說如何為電影做出能讓人聽後念念不忘的音樂,最重要就是把握它的“故事性”特質,將音樂跟畫麵融合在一起。

胡偉立: 對,不然就算這是你原創的音樂,觀眾聽了也可能會像當年聽“罐頭音樂”那樣,覺得旋律跟畫麵完全“不對味”,那你這音樂就白做了。

新浪娛樂: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您跟徐克合作的多數是古裝武俠片,一方麵固然是因當時很流行古裝,但另一方麵又看得出徐克對中國民族音樂情有獨鍾,您對此有何看法呢?

胡偉立: 徐克的電影其實有一種很重的民族情結,因為我和他都在國外生活過,所以人在異鄉,看到國家強大起來,會有一種別人難以感受到的自豪感。當年跟他合作做古裝片配樂,我已經能感受到他這種感覺,而且這麼多年來,他始終有一個夢想,就是將中國的民族音樂放進他的電影裏,然後一直走下去。

徐克: 夢想是有,但真是很艱巨,而且很痛苦,哈哈!

附二: 胡偉立音樂創作年表

1954

《淩霄花》(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多次公演)。

1957

《除四害》(歌劇,管弦樂隊伴奏,多次公演)。

1958

《農村小調》(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刊登於《音樂創作》1959年第一期,《小提琴曲集》,陳又新編,《全國小提琴教材》,中央音樂學院編,多次公演及電台播放)。

《晨歌》(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刊登於《音樂創作》1959年第六期,多次公演及電台播放)。

1959

《沒有說完的故事》(表演唱,刊登於《歌曲》1959年第二期,多次公演及電台播放)。

1966

《歌唱焦裕祿》(古箏彈唱,中國唱片,M808,多次公演及電台播放)。

1967

《怎樣學習手風琴》(中國音樂學院教材)。

1972

《一條扁擔》(歌劇,管弦樂隊伴奏,多次公演)。

《金鍾河畔》(歌曲,王照乾詞,多次公演)。

《喝慣了山嶺子的水》(歌曲,王照乾詞,多次公演)。

《血海變奏曲》(手風琴二重奏,編曲,多次公演)。

《遠航》(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多次公演)。

1973

《接過雷鋒的槍》(手風琴獨奏,編曲,刊登於《手風琴曲集》1973年第五期,多次公演)。

《大慶工人之歌》(手風琴獨奏,編曲,刊登於《手風琴曲集》1973年第五期,多次公演)。

《天上星星亮晶晶》(手風琴獨奏,編曲,刊登於《手風琴曲集》1973年第五期,多次公演)。

1974

《我來到了太行山上》(獨唱及管弦樂隊伴奏,索奮起詞,刊登於《革命歌曲》1974年第二期,多次公演及電台播放)。

1975

《今昔》(紀錄片,北京電影學院攝製,韓健文導演,主題歌: 《紅領巾胸前飄》,健文詞)。

《山花爛漫》(故事片,北京電影學院攝製,曾憲滌、周坤導演)。

《村史》(小提琴獨奏,管弦樂隊伴奏,多次公演)。

1976

《山花》(故事片,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崔嵬導演,謝芳、徐敏、項堃、趙子嶽主演)。

1977

“小品五首”《早春歌》、《南海漁歌》、《延邊春早》、《理想之歌》、《山村新曲》(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多次公演)。

《長安街前心相隨》(小提琴獨奏,鋼琴伴奏)。

1979

《江都水利》(紀錄片,水利部攝製,韓健文導演)。

《燈塔》(紀錄片,北京電影學院攝製,韓健文導演,主題歌: 《啊!燈塔》, 於慶海唱,健文詞)。

1980

《蓮蓮》(電視劇,北京電視台攝製)。

《康定情歌》等三首(輕音樂編曲,太平洋影音公司錄製)。

1981

《歸宿》(故事片,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董克娜導演,許還山、陶玉玲主演,主題歌: 《飛向何方》,李穀一唱,峻防詞,插曲《家鄉水》, 李穀一唱,曉光詞,《無詞歌》,男聲四重唱)。

1982

《金鹿》(故事片,北京電影製片廠攝製,董克娜導演,張國民、冷眉主演,主題歌: 《美的歌》,蘇小明唱,曉光詞)。

《奇怪的手》(動畫片,青年電影製片廠攝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