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作為我國城鎮化、現代化進程中湧現出來的一支新型勞動大軍,已經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社會生活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為我國農村發展、城市繁榮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以浙江省為例,作為改革開放較早的沿海發達地區,浙江是全國農民工的主要輸入地之一。據統計資料顯示,浙江現有農民工占到全省常住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強,在部分開放程度較高、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農民工的數量已經遠遠超過本地常住人口。農民工的整體素質狀況及其文明程度,事關現代化建設的全局,對於提升中國現代化的競爭力和城鎮化的水平,對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農民工進城後,隨著生活、工作環境的改變,對農民工在文明禮儀修養方麵,提出了新的要求,以促使農民工盡快融入新的環境,養成城市行為方式,提高其現代文明素質。因此,加強農民工禮儀常識的普及教育十分必要。但長期以來,我們對在農民工素質教育培訓中,往往隻側重“看得見”的勞動技能培訓上,而忽視了關係農民工生存發展、融入城市文明的“看不見”的其他素質的培訓和教育,比如文明禮儀知識的教育弱化,農民工的文明意識有待提高,行為習慣難以轉變。我們應大力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題的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大力向農民工宣傳普及文明禮儀知識,引導農民工告別陋習,樹立規則意識和禮儀文明,讓他們接受到現代城市文明的滋養,提高其文明素質。多年前,杭州曾在全市數百家施工企業、千餘個建設工地、30多萬農民工中開展“百千萬”文明禮儀宣傳教育實踐大行動,實施效果良好。

禮儀,這個詞對於農民工來說,並不陌生。因為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被譽為“禮儀之邦”。我國古代經典中就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之說,即三百條禮儀準則和三千條行為準則。源遠流長的禮儀文化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遺產,已經如血液一般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即便是在運用於軍事打仗方麵,我們也講究“先禮後兵”,師出有名這是出兵的前提。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與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之前,在“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背景下,《人民日報》都發出了“勿謂言之不預”的警告。這些措辭,一方麵說明了中國政府發動戰爭的正義性和自衛性,另一方麵也說明了中國政府在被迫發動戰爭的時候,一定會做到仁至義盡;直到無可挽回,我們才會迎頭痛擊侵略者,扞衛國家權益。

“倉廩實而知禮節”,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文明意識的不斷提高,以及與世界交流的日益頻繁,如何體現自己有禮、有節、有度的修養和風度,已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思考。在體驗經濟時代,禮儀不但是文明素養的表現,而且也創造著價值和利潤,成為現代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農民工從事的許多行業,比如現代社會的服務行業,優質服務的標準是最大限度地滿足客人的需求。在客人的各種需求中,求尊重的需求始終處於第一位,而禮儀的“退讓以敬人”,恰恰滿足了客人的這種需求。所以,每一位現代服務業的工作者都必須擁有良好的禮貌修養,向客人提供禮貌服務。優雅的行為舉止,得體的儀態和言語,真摯的情感和規範的禮儀,成為構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其力量和價值都是無可比擬的。

禮儀是一門藝術,是一門修身的學問,也是文明的標簽。擁有禮儀意識和掌握更多的禮儀知識,從某種程度說已經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成為參與激烈競爭的附加值,更能夠潤滑和改善人際關係。

《農民工禮儀修養200問》從個人形象、日常生活、工作環境、社會交往、公共場所等方麵,從細節入手,以實用為目的,對農民工常用、必用的文明禮儀細節,以問答的形式進行清晰的說明。本讀本克服當前禮儀文化著作內容繁、散的通病,通俗易懂但不落俗套,同時配以相關圖解,形式簡單明了,突出可讀性與可操作性,便於農民工輕鬆掌握。

本讀本內容全麵,闡釋了禮儀入門、形象禮儀、生活禮儀、職場禮儀、社交禮儀、聚會禮儀、語言禮儀、服務禮儀等幾大模塊的禮儀知識與技巧,結構合理,知識性較強,是一部關注農民工禮儀細節的“小百科全書”。

本書是筆者主持的浙江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2012年年度課題《我們有“禮”了——農民工禮儀修養200問》(編號:12ND57)成果,在編寫本書的過程中,參閱並吸收了國內外學者許多研究成果,在此表示衷心感謝。由於時間和水平方麵的原因,書中一定還存在不少欠缺和不足,歡迎廣大專家和讀者提出批評意見,以便日後修訂完善。若有建設性意見,亦望賜教!

張建宏:2012年10月於義烏工商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