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長安初遇施援手(1 / 3)

大唐貞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晚上,都城長安太極宮長生殿內燈火通明,長生殿四周被鐵甲衛士團團圍住,殿內眾皇妃、大臣、內侍、太醫圍著龍床,龍床上的皇帝李適已在彌留之際。翰林學士鄭絪和衛次公剛剛奉旨趕到,然而這時的李適已經說不出一句話。內侍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站在龍床邊上,劉光琦對眾人說道:“禁中還在討論誰來繼承大統。”眾人聞言,麵麵相覷。明知這是大逆不道之言,可是畏懼內侍手中的神策禁軍沒人敢吭聲。隻有衛次公忍不住站了出來,說:“太子雖染風疾,可處太子位二十六年,朝野歸心。如果實在不得已,也要立廣陵王,否則天下必將大亂!”鄭絪等人連忙隨聲附和。內侍們互相對視一眼,點了點頭表示同意。當晚德宗皇帝李適駕崩,太子李誦於次日在太極殿即位。太子於一年前忽染風疾,甚至瘖不能言。為了安定眾大臣,諸軍使疑意,李誦親出九仙門召見諸軍使,全城臣民始安。隨即命翰林學士鄭絪治喪,尊諡先帝李適為神武皇帝,廟號德宗。所有百官軍民等服喪服二十三日,停止娛樂婚嫁。

“恭喜絢兒。”李絢一聽便知是舅父到來。李絢的舅父本奉天小富之家,姓施,名皓,字伯誠;原有兄弟三人,姐妹三人,李絢娘排行第五。建中四年,長安適逢涇原兵變,朱泚之亂,德宗率眾遷入奉天。朱泚督率叛軍攻打奉天城,適逢施皓出門經商,施家主仆二十六人應征守城。太子誦奉命督戰,主將左金吾衛大將軍渾瑊本郭子儀帳下,驍勇善戰,率數千人苦守一月,日日血戰。期間李絢外祖父,二舅,三舅等施家二十六人為太子近衛,後皆戰死。太子誦亦左臂中箭負傷,李絢娘施敏簡易包紮後再上城頭,軍心大振;又有兵士掘地道焚毀叛軍雲梯;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率兵來援。於是渾瑊率領城裏守軍從城門一起殺出,把朱泚叛軍殺得大敗。太子誦感施家護主殉職之情,收施敏為滕。施敏生李絢時難產而死,太子誦多有愧疚。次年召施皓入長安許以太子侍讀之職,施皓不受,言道:“草民文不成、武不就,不敢添居高位,敏妹早逝,隻求隨侍王子左右。”太子誦子女眾多,都居於東宮之內,隻有李絢隨施皓居於宮外。

“何喜之有啊,舅父何以不在外樓主持?”李絢回過身,目注施皓說道。

“外樓瑣事,已盡付華兒。今喪期已過,甥兒封王可期,豈不是大喜之事。”施皓走到一旁坐下。

李絢雖剛及束發,然少有壯誌。八歲生辰時,太子誦曾私下問李絢長大有何誌向,李絢答到“願為我朝盡去藩亂之疾”,太子誦聽後良久不語。而後請鹹寧郡王渾瑊為李絢師,講解用兵之道。然而渾瑊見李絢年幼並不為意,隻給李絢講些他帶兵從軍舊事。月餘就無事可講,後來教了李絢一套槍法,李絢當時隻有八歲,隻能舞個大概。不過李絢在他說講的故事中悟出些道理,並書寫於紙。一日李絢將所書遺於鹹寧郡王府中,為渾瑊所見,他深感驚異。於是他深鎖府中親寫兵書,一年後書成。貞元十五年夏,渾瑊贈書與李絢,那天李絢觀他滿頭白發,顴骨突出,乃彈精竭慮之狀。李絢親跪接書,泣不成聲。半年後,渾瑊病逝,李絢欲以弟子服孝,太子誦不允,時李絢十歲。

之後五年,李絢多居於柳苑,柳苑是太子誦賞賜給施皓的居所,位於永寧坊內。在建造時就給李絢預留了一處別院,雖稱別院,實則占柳苑一半以上,太子誦還買了五十個奴婢給李絢,以供驅使。十三年前,施皓變賣奉天家產,舉家遷入長安,在崇仁坊內置一酒樓名“豐泰樓”。

“今父皇雖然身登九五,可抱恙在身,口不能言;內有宦官之患,外有番鎮之亂,恐天下難安;一王之喜,何足道哉。”言及此,李絢不免心情沉重。

“外人麵前,萬不可言此。”施皓急道。

見施皓急狀,李絢不由笑道:“天下舅父待李絢最厚,父皇次之。”

“何作此大逆之言,為外人所知,大禍必至。”施皓盛怒道。李絢觀情形不妙,於是言道:“此乃密室,外人如何得知,甥兒且去大慈恩寺為父皇祈福。”施皓方微露讚許之色。

施皓其人別無所好,隻好飲酒。自從去年在昭國坊內的“十裏香”酒肆喝到郎官清酒,就念念不忘。這郎官清酒製作耗時,所以產量不高。然而酒香味醇,一經推出,不到半月好酒者就蜂擁而至。店主人沒有辦法,就隻好限量銷售,一天隻供應一百斤。不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概不例外。這樣一來,要買到這郎官清酒就要提早預定。李絢早在半個月前就預定了二十斤,剛好今日可以來提酒。從永寧坊到大慈恩寺可順路過昭國坊,於是馬車來到昭國坊內的“十裏香”酒肆停下。趙卓拿著憑證前去提酒,李絢也下了馬車透透氣。這時忽然聽到酒肆旁邊的小吃店有人在厲聲喝叫,李絢定睛看去隻見那店中小兒正將一個身著破衣的小孩推出來。口中在說:“沒錢還敢來店中討要,快出去,不要弄髒了桌凳。”那小孩被一把推到在地。小孩慢慢爬起來,走到店邊。那裏有一中年人則委坐於地,看裝束似乎是個讀書人。小孩又拉又拽,也沒能拉起人來。李絢心中暗歎往昔大唐盛世,如今卻因連年兵亂,民眾多有流離。李絢看著心中不忍,走過去幫小孩拉起中年文士。隻見這中年文士臉色蒼白,氣息微弱,似乎重病在身。而那小孩滿麵汙泥,右肩背著一個包袱,外裳多有破口。“這是你父親嗎,好像病得不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