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壯儂互動:現象與動因——以那坡縣平孟鎮念井屯跨國民族為例(3)(3 / 3)

(三)其他族群

經常有自稱為“蒙”的苗族趕念井圩日,他們來自百南鄉對麵的越南村屯,越南布岱(岱族)來趕念井圩的比瑤族少,多是去趕平孟街。念井這裏的漢族則是邊防派出所的幹警和駐軍的士兵們,他們跟當地的老百姓關係很好,笑說自己是念井這裏的少數民族(筆者不把他們當成是參與互動的族群成員)。

如果按我國各民族的支係分類,念井地區的族群構成可分為:布岱、布儂(布儂按姓氏又可分為農、黎、黃三個族群)、大板瑤、蒙(苗);如果按國家名稱分類,念井地區的族群構成就隻有中國人和越南人;如果按兩國民族來分類,念井地區的族群構成就為:中國的壯族、中國的瑤族、越南儂族、越南的岱族、越南的瑤族、越南的苗族,而筆者在諸多的族群關係中,則重點探討壯族與儂族的互動關係。

四、經濟狀況

念井村處於群山環抱之間,15個自然屯被崇山峻嶺分割為一個個散落的“族群島”,除在中越邊境124號界碑附近的弄桑屯未通公路外,其餘14個村屯都已經通屯級公路,極大方便了屯與屯之間的溝通與交流。

(一)農業

念井村是典型的石山地區,耕地總麵積868.5畝,人均0.44畝。這裏的土壤保水保肥性能差,山坳被一小塊一小塊地開墾出來,連亂石土堆也沒有放過,除了弄壇等幾個屯旱地集中連片、平坦一些,能種植木薯、花生等經濟作物外,其他的分布相當零散。土地承包到戶時,在念井屯每個農業人口(筆者的東家是村小學教師,他就沒有分到土地)隻分得了三分“望天田”(旱地)、3厘水田,單純靠種地營生確實很艱難。前些年鎮政府要求念井村發展馬鈴薯、煙草種植,但這裏冬季少雨,“種出來的東西送都沒人要”,雖然這裏的石山適合種田東甘蔗(5~6斤/根),但那坡沒糖廠,送到靖西又太遠,所以念井村在經濟作物收入這一塊是空缺的。大家一合計幹脆將水田改為旱地,發展玉米和黃豆的種植,然後將玉米、黃豆拿到北鬥圩上換大米(1斤4兩玉米換1斤大米,一斤黃豆換1.5斤大米),基本可以解決口糧問題。

念井人一年的農事安排如下:農曆2月種玉米,農曆6月種黃豆,11月種越冬蔬菜,南瓜苗是一年到頭都間種其中的,可以說地盡其力。駐紮在這裏的部隊和派出所都要自己動手運土培土種青菜,否則在從前路難行時就不得不騎馬到16公裏外的北鬥圩去買,因為念井這裏的土地隻有在不種玉米和黃豆的冬季,才有空地種植青菜,即使在冬季的街天也不一定有青菜賣。筆者在念井做田野期間正值夏季,去哪家吃飯總少不了南瓜苗和炒黃豆,有些村民在自家屋後種幾叢芋苗或紅薯藤,偶爾炒碟酸辣芋苗就覺得是人間美味了。筆者跟村民們說,如果在附近耕地較多的鄉鎮投資建造蔬菜大棚,不僅發大財,同時也解決了越南那一頭邊民的吃菜需求,馬上就有人說找對麵越南的布儂朋友合夥,種他們的地可省去租金,或者租布岱的田地,因為他們的田很多。

2002年平孟鎮政府還為118號界碑附近的坡曼瑤族完成坡地改梯田23畝,駐地邊防軍為123號界碑附近的西馬屯造地10.25畝,鎮政府還為其種竹3600叢、金銀花15000株,在邊境樹立了良好的瑤寨形象。

(二)林業及其他產業

那坡縣傳統的經濟林主要是杉木、八角、油茶、玉桂等,但念井這裏除119號界碑附近的規勞屯占據土山這種地形種些杉木、八角和間種生薑外,其餘村屯基本沒有什麼經濟林,至多也就是在屋後種幾株西貢蕉、雞蕉、李子、番木瓜等自產自銷,耕地較多的弄壇屯、布王屯還種荔枝、龍眼等果樹。

念井圩上從沒有魚賣,筆者以為這裏沒有養過魚,但據老鄉們說五六十年代還有人利用山塘養魚或發展稻田養魚,在越南一方大受歡迎,但後來被當資本主義尾巴割掉了。現在念井山附近還有一個幹涸的小山塘,筆者作補充調查時發現山塘已被改造成石灰池。前段時間筆者的朋友小黎打來電話告訴筆者,現在有外地的大老板給她投資2.5萬元讓她找對麵越南的朋友養羊發展山地畜牧業,筆者想起121號、122號弄體屯、盎元屯及其對麵越南的念農屯、弄密屯灌叢草場野草豐富,替她高興之餘,還交代她注意生態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