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目標是什麼?你的戰略是什麼?你的五年規劃是什麼?你應該先怎樣怎樣,你不能沒有規劃”。我們生活在一個專業化分工和管理過度的時代,我們的日子被手機上隨身攜帶的日程表把每時每分的日子劃割完畢,我們的人生也是有一套鐵格子,每個階段該幹什麼都有一種說法。結果人們每天忙著把自己和自己的未來比,把自己和別人比,弄得喪失了對自己,喪失了當下生活的體驗。就組織和機構而言,管理谘詢和領導力培訓大多談論的都是未來導向的理論,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增長、擴展與排名,卻有沒有人談論幸福的創造和愛的體驗。幸福是心對日子的感受,是對生命力的感知和對活著的感恩。人生在世,還有什麼比感受幸福更值得追求的呢?人們都在追求人為界定的實現幸福的條件,反而離內在的幸福感越來越遠。
我們怎樣能開啟奇跡,與為這個世界創造更多的幸福與愛呢?
讓我們從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講述的一個禪喻故事開始。
從前,有一個國王想到了三個問題,於是征集天下賢士要解決這些問題。這三個問題是
1。什麼時候最重要?
2。誰最重要?
3。什麼事情最重要?
結果很多身份顯赫或學富五車的人來覲見國王,說他們知道回答這三個問題的明智答案,期待獲得國王的嘉賞。
關於什麼時候最重要的問題,有人說,國王應該凡事開始前做一個日程表,按照日程安排自己的活動,日程上有大事兒發生的時間就是最重要最值得關注的時間。有人說有太多重要的事物需要國王處理,所以國王應該消減娛樂的時間,全部時間投入到治理國家的大事上。有人說,國家大事國王應該建立一個智者委員會,隨時谘詢委員會的意見。有人說,再聰明的委員會也不會預知未來,國王應該有個禦用的占卜師。
關於第二問題,也是眾說紛紜,說誰重要的都有,有的說是大臣、有的說是牧師、也有說醫生或軍隊的。
關於第三個問題,眾人的回答與第二個問題類似,有的說是科學探索,有的說是兵法,有的說是宗教。國王對這些答案都不滿意,因為眾議紛紛和國王自己頭腦裏的爭論的聲音沒有區別。國王希望尋找突破,於是他想到了一個住在深山中的隱士。
次日,國王扮作農夫,隻身來到隱士居住的小庭院中,讓護衛們在遠處等著。他看到年老的隱士正在費力地刨菜地。國王走上前去,說,我前來請教三個問題:
1。什麼時候最重要?
2。誰最重要?
3。最該做的事情是什麼?
隱士站起身來,專注地聽著,聽完隻是拍了拍國王的肩膀,一言不發,又重新彎下腰刨土。國王看著這位老人費力地勞作,於心不忍,於是拿過隱士手中的鐵鍬說,你累了吧,讓我來幫你刨吧。國王刨了兩流田埂之後,停下來看看了坐在旁邊休息的隱士,又重複了他的問題,但是隱士沒有回答,而是說,歇歇吧,待會兒再刨。國王為了討好隱士繼續努力在田裏刨著。當他再次抬頭問問題的時候,隱士說,聽是否有人往這邊跑。
這時一個渾身是血的人跌跌撞撞地跑進院子裏來,一下子跌倒就再也不動了。國王和隱士馬上衝上前去,救助這個人。國王撕下自己的衣襟為男子包紮,為他喂水,並和隱士一起將他抬到床上。男子醒來後,定睛一看是國王在無微不至地照料他,他說的第一句話是“我請求你的寬恕!”國王很奇怪,問問什麼需要他的寬恕。原來,這位男子是一個國王的宿敵,他的家族受到國王的迫害,傾家蕩產,男子一直要刺殺國王為家族報仇。他原本聽說國王要到這個山裏來,於是計劃在山中潛伏,待國王經過時進行刺殺。因為國王化妝後隻身穿過他潛伏的地方,男子沒有認出,白白等了大半天,最後終於放棄,開始往回走。但是路上遭遇了國王的護衛隊,他們認出了這位幾度想刺殺國王的宿敵,開始對他進行追殺。經過慘烈的對抗,男子得以逃離,但是身負重傷。本想來到隱士的房子尋求幫助,不想獲得了國王仁心的照料。男子受到感化,發誓要終身服務於國王。於是國王下詔赦免了男子,並還付他的家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