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不必看)(1 / 3)

沙漠-為流沙、沙丘所覆蓋的地區

這是一個多義詞,它還有其它義項:(共3個義項)添加義項

為流沙、沙丘所覆蓋的地區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作品法國作家安德烈·紀德作品

沙漠是指沙質荒漠景觀,地球陸地三分之一是沙漠景觀。一般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沙漠中由於氣候幹旱,生命並不多。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沙漠裏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沙漠少有居民,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幹燥,它也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1名詞定義

沙漠是指沙質荒漠,地球陸地的三分之一是沙漠景觀。因為水很少,一般以為沙漠荒涼無生命,有“荒沙”之稱。和別的區域相比,沙漠中生命並不多,但是仔細看看,就會發現沙漠中藏著很多動物,尤其是晚上才出來的動物。

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

沙漠裏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因為沙漠少有居民,所以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幹燥,但它卻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因為在那裏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全球的沙漠占陸地的百分比:全世界陸地麵積為1.62億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麵積的30.3%,其中約1/3(4800萬平方千米)是幹旱、半幹旱荒漠地,而且每年以6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著。而沙漠麵積已占陸地總麵積的10%,還有43%的土地正麵臨著沙漠化的威脅。

2沙漠成因

所渭沙漠化,即植被破壞之後,地麵失去覆蓋,在幹旱氣候和大風作用下,綠色原野逐步變成類似沙漠景觀的過程。土地沙漠化主要出現在幹旱和半幹旱區。形成沙漠的關鍵因素是氣候,但是在沙漠的邊緣地帶,原生植被可能是草地,由於人為原因沙化了,這些人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l)不合理的農墾。無論在沙漠地區或原生草原地區,一經開墾,土地即行沙化。在1958到1962年間,片麵地理解大辦農業,在牧區、半農牧區及農區不加選擇,亂加開荒,1966-1973年,又片麵地強調以糧為綱,說什麼“牧民不吃虧心糧”,於是在牧區出現了濫墾草場的現象,致使草場沙化急劇發展。由於風蝕嚴重,沙荒地區開墾後,最初l-2年單產尚可維持二三十千克,以後連種籽都難以收回,隻有棄耕,加開一片新地,這樣導致“開荒一畝,沙化三畝”。據統計,僅鄂爾多斯地區開墾麵積就達120萬公頃,造成120萬公頃草場不同程度地沙化。

(2)過度放牧。由於牲畜過多,草原產草量供應不足,使很多優質草種長不到結

種或種子成熟就吃掉了。另外,像占牲畜總數一半以上的山羊,行動很快,善於剝食沙生灌木莖皮,刨食草根,再加上踐踏,使草原產草量越來越少,形成沙化土地,造成惡性循環。

(3)不合理的樵采。從曆史上來講,樵采是造成我國灌溉綠洲和旱地農業區流沙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以伊克昭盟為例,據估計五口之家年需燒柴700多千克,若采油蒿則每戶需5000千克,約相當於3公頃多固定、半固定沙丘所產大部或全部油蒿。據統計,伊克昭盟僅樵采一項而使巴拉草場沙化的麵積達20萬公頃。

3沙漠氣候

沙漠地區,氣候幹燥,雨量稀少,年降水量在250毫米以下,有些沙漠地區的年降水量更少至10毫米以下(如中國新彊的塔克拉瑪幹沙漠);但是偶然也有突然而來的大雨。沙漠地區的蒸

發量很大,遠遠超過當地的降水量;空氣的濕度偏低,相對濕度可低至5%。

氣候變化頗大,平均年溫差一般超過攝氏30度;絕對溫度的差異,更往往在50度以上;日溫差變化極為顯著,夏秋午間近地表溫度可達60度至80度,夜間卻可降至10度以下。沙漠地區經常晴空,萬裏無雲,風力強勁,最大風力可達颶風程度。熱帶沙漠成因:主要受到副熱帶高壓籠罩,空氣多下沉增溫,抑止地表對流作用,難以致雨。若為高山阻隔、位處內陸、或熱帶西岸,均可以形成荒漠。例如澳洲大陸內部的沙漠,就是因為海風抵達時,已散失所有水其而形成的。有時,山的背風麵也會形成沙漠。地麵物質荒漠並非全是沙質地麵,更常見為疊石地麵或岩質地麵;地麵尚有湖和綠洲。

4沙漠分類

大多沙漠分類按照每年降雨量天數,降雨量總額,溫度,濕度來分類。1953年,PeverilMeigs把地球上的幹燥地區分為三類:特幹地區是完全沒有植物地地帶(年降水量100mm以下,全年無降雨、降雨無周期性),其麵積占全球陸地的4.2%;幹燥地區是指季節性地長草但不生長樹木的地帶(蒸發量比降水量大,年降水量在250mm以下),其麵積占全球陸地的14.6%;半幹地區有250-500毫米雨水,是可生長草和低矮樹木的地帶。特幹和幹燥區稱為沙漠,半幹區命名為幹草原。

但是隻夠幹燥性標準的地區並非都是沙漠,如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布魯克斯嶺(BrooksRange)的北山坡一年有250毫米以下雨水,通常不算為沙漠。

4.1貿易風沙漠

貿易風(即信風tradewind)是從副熱帶高壓散發出來向赤道低壓區輻合的風,來自陸地的貿易風越吹越熱。很幹的貿易風吹散雲層,使得更多太陽光曬熱大地。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主要形成原因就是幹熱的貿易風(當地稱為哈馬丹風)的作用,白天氣溫可以達到57°C左右。

4.2中緯度沙漠

中緯度沙漠(或稱溫帶沙漠,參看溫帶沙漠氣候),位於緯度30°到50°之間。北美洲西南部的SonoranDesert和中國的騰格裏沙漠都是中緯度沙漠。

4.3雨影沙漠

雨影沙漠是在高山邊上的沙漠。因為山太高,造成雨影效應,在山的背風坡一側中形成沙漠,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JudeanDesert。

4.4沿海沙漠

沿海沙漠一般在北回歸線和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因寒流流經,降溫降濕,冬天起很大的霧,遮住太陽。沿海沙漠形成的原因有:陸地影響、海洋影響和天氣係統影響。南美的沿海沙漠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Desert),是世上最幹的沙漠,經常5-20年才會下一次超過1毫米的雨。非洲的納米比沙漠(NamibDesert)有很多新月形沙丘,經常刮大風。

4.5仙人掌公園

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因沙漠氣候的關係,有相當多的仙人掌,特別是巨大的樹形仙人掌(En:Saguaro),因此在1994年成立了(En:SaguaroNationalPark)樹形仙人掌國家公園,園中有多達1000多種來自世界各地不同的仙人掌。此外在日本琉球,也有仙人掌植物公園。

4.6古代沙漠

地質考古學家發現地球的氣候變化很多,在地質史上有些時段比現在幹燥。12,500年前,大約北緯30°到南緯30°之間10%的的陸地沙漠廣布。18,000年前,這個區域的50%是沙漠,包括現在的熱帶雨林。

很多地方已經發現沙漠沉積的化石,最老的達到5億年。在美國的NebraskaSandHills是西半球最大的古代沙海。它現在已經有500毫米的年均降水量,沙粒已經被植物穩住,但是還是可以看到高達120米的沙丘。

喀拉哈裏沙漠(KalahariDesert)也是一個古代沙漠。

4.7鹽堿沙漠

各種鹽堿土都是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麵作水平方向與垂直方向的重新分配,從而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如阿聯酋國等。

4.8外星沙漠

火星是太陽係唯一發現有風力塑造地貌的非地球行星,火星上有沙丘。但是如果隻看幹燥度,幾乎所有現在發現的外星天體都是被“沙漠”覆蓋。

5沙漠特點

5.1泥土

幹燥地區的泥土有很多礦物質,很少有機肥料。重覆的水儲積把有的土壤變成鹽性層。鹽溶液裏沉澱的碳酸鈣可以把沙粒和石子沾成50米厚的“水泥”。

硝石層是沙漠土壤常見的紅棕色到白色層。硝石層一般成塊,或者裹在礦物顆粒外麵,是由水和二氧化碳之間複雜的互作用中形成的。二氧化碳來自植物根部,或者有機品腐爛的副產品。氣候炎熱,早晚溫差大。

5.2植物

多數沙漠植物是抗旱或抗鹽的植物。有些在根,莖,葉裏存水;有些具有龐大的根莖係統,可以達到地下水層,攔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有些有較大的莖葉,可以減低風速,保存沙土。

沙漠上的植物分布比較稀薄,但是有很多品種。美國西南部的沙漠裏的柱仙人掌可以活200年,長到15米,10噸,成為沙漠裏的樹木。柱仙人掌成長很慢,9年之後才有15厘米,75年才分第一個枝。因為身軀龐大,看起來好像沙漠裏有很多仙人掌。其實豌豆類和向日葵類植物也可以在幹燥酷熱地域生存。梭梭也是沙漠中獨特的灌木植物,平均高達2-3m,有的高達5m,被稱為“沙漠植被之王”壽命也可達百年以上。春季冰冷的沙漠裏一般長草或灌木叢。

5.3水源

沙漠裏偶爾也會下雨,下起來常常是暴風雨。撒哈拉沙漠曾經有過在3個小時內降水44毫米的記錄。這種時候,平常幹的河道會很快充滿水,容易發洪水。

雖然沙漠內部少下雨,沙漠常從附近高山流出的河流進水。這些河流一般帶著很多土,在沙漠裏流了一兩天的距離就幹了。世界上隻有幾條大河流通沙漠,如埃及的尼羅河,中國的黃河,和美國的科羅拉多河。

如果水足夠,沙漠裏會形成季節湖,一般較淺較鹹。因為湖底很平,風會把湖吹到好幾十平方公裏。小湖幹了之後會留下一個鹽灘。在美國有上百個這樣的鹽灘,大多是12000年前冰河時期的大湖的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猶他州的大鹽湖。平平的鹽灘是賽車,飛機跑道和宇航器降落的好地方。

5.4礦物儲藏

有些礦物在幹燥區域形成。地麵的水溶解礦物質,然後把它集中在地下水麵附近,成為容易開發的儲藏。

鹽灘上有很多水蒸發之後留在表麵的礦物質,如石膏,鹽(包括鈉硝酸鹽和氯化鈉,和硼酸鹽。)從硼砂和其它硼酸鹽煉出來的硼,是玻璃、陶瓷、搪瓷、農業化學製品,軟水劑和西藥的一種基本成分。類似的還有沙金等。

在塞爾斯湖(SearlesLake)出產的礦物價值10億多美元。

南美的阿塔卡馬沙漠(AtacamaDesert)出產很多鈉硝酸鹽,19世紀就開采,用於炸藥和肥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出產了3百多萬噸。

美國,智利,秘魯和伊朗出產銅。澳大利亞出產鐵,鉛,鋅礦石。土耳其出產鉻鐵礦。澳大利亞和美國有金,銀,和鈾儲蓄。

非金屬物質鈹,雲母,鋰,黏土,輕石,和金屬渣也出現在幹燥地區。

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儲藏大多在沙漠地帶,但是這些儲藏並非因為幹燥氣候而成。在這些地區成為沙漠之前,它們是淺海,石油為海底植物形成。

6十大沙漠

6.1被雪覆蓋的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

塔克拉瑪幹沙漠是世界上大型沙漠俱樂部成員之一,從麵積上來看,它在眾多非極地沙漠中位居第15位。它位於塔裏木盆地,沙漠覆蓋麵積為270000平方公裏。塔克拉瑪幹沙漠的北緣和南緣都有絲綢之路的支線穿過。

2008年,這片“中國沙漠之最”經曆了有史以來最大的降雪和最低的氣溫,雪連降了11天。整片沙漠都被冰雪覆蓋,在沙漠中這樣大規模的降雪還是非常罕見的。

6.2藍湖沙漠

巴西的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

巴西擁有世界上最大的熱帶雨林,全球30%的淡水資源都儲備在這。在這樣一個國家我們居然也能找到沙漠,實在難以置信。拉克依斯-馬拉赫塞斯國家公園位於巴西北部的馬倫容州,占地麵積300平方公裏,公園內遍布雪白的沙丘和深藍的湖水,堪稱世界一絕。

但為什麼沙漠中又會出現藍湖呢?這片沙漠與眾不同之處就在它的降雨量,雖然貌似沙漠,但其年降雨量可達1600毫米,是撒哈拉沙漠的300倍,雨水注滿了沙丘間的坑坑窪窪,形成清澈的藍湖。在幹旱季節,湖水完全蒸發掉了。而雨季過後,湖中卻不乏各種各樣的魚類、龜和蚌類,好像它們一直就沒有離開過似的。對此有兩種假設:一種說法是,它們的蛋或卵就埋在沙子下麵,雨季來了,就孵化而出;另一種說法,是“不辭辛苦”的鳥類將它們的蛋或是卵一趟趟地帶過來的。

6.3最大的鹽沙漠

玻利維亞的烏尤尼鹽原

鹽原可以算是玻利維亞的標誌性景觀了。位處高原之中,沙漠廣闊且近乎平坦,與天空渾然一體。沙漠中,有幾個湖,由於各種礦物質的作用,湖水呈現出奇怪的顏色。

四萬年以前,這片地區曾是史前巨湖明清湖的一部分。之後,湖水幹涸,剩下兩個大鹹水湖:普波湖與烏魯烏魯湖,以及兩大鹽沙漠,即烏尤尼鹽原與科伊帕薩鹽原,其中前者較大。從麵積上看,烏尤尼鹽原是美國博納維爾鹽灘的25倍。據估計,這裏的鹽量大100億噸,目前,每年的開采量不到25000噸。

6.4埃及的白色沙漠

到埃及法拉法拉綠洲旅遊,絕對不能錯過的一大景觀就是“白色沙漠”。沙漠位於法拉法拉以北45公裏處。這裏的沙子呈奶油一樣的雪白色,和周圍的黃色沙漠形成鮮明的對比。

6.5鮮花盛開的沙漠

智利的阿他加馬沙漠

阿塔卡馬沙漠位於南緯29度線以北,占據了智利領土很大的一部分。沙漠位於安第斯山脈以西,並沿著南美大陸的太平洋海濱呈長條狀。可是,到了南回歸線靠近安托法加斯塔一帶,海霧帶來了大量的水分,為沙漠中的植物生長提供了必要條件。多虧了海霧和“儲水”的本領,許多植物存活了下來。在幹旱的年份,為了生存、繁殖,生長會被推遲。

6.6納米比亞的納米比沙漠

有大象的沙漠

納米比沙漠位於非洲的南部,它沒有北邊的撒哈拉沙漠麵積大,但是卻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已變成化石的遠古樹木屹立在納米比沙漠的死亡穀中,它們背後是紅色的沙丘。納米比亞這個國家正是因納米比沙漠而得名。納米比沙漠位於南非的西海岸線上,即眾所周知的骷髏海岸(SkeletonCoast),這條荒涼的海岸線上到處都是失事船隻。納米比沙漠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沙漠,它還擁有全球最高的沙丘,其中一些竟然高達300米,這些沙丘環繞在索蘇維來(Sossusvlei)周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