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大宣傳力度,健全有關法律體係及政策體係
要加大生態畜牧業宣傳力度,讓農牧民了解和認識新生事物,並迅速接受和發展新事物。政府有關部門出台相應的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優惠性政策,建立健全有關生態保護、環境保護等法律體係,以政府優惠政策作引導、法律體係為保障,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
2.明確職責,增強環保責任感
各級政府和職能主管部門要積極宣傳環保工作重要性和迫切性,讓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既不能因環保而影響生產發展,更不能走先發展後治理的老路。養殖小區的生產者和經營者應承擔建設、處理、保護的主要責任,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更應該承擔治理和環保的社會責任。
3.清晰思路,破解環保難題
采取循環經濟、生態治理為主要手段的方式解決養殖小區環境汙染難題,大力推廣“兔—沼—果”“兔—沼—糧”“兔—魚”“果、林生態放養”等生態養殖循環經濟模式治理養殖小區汙染。循環經濟、生態治理,投入小,效果好,既解決了汙染問題,又變廢為寶。同時能提高畜產品、水產品、農產品的品質,可謂一舉多得。
4.環保產業化,尋求養殖業利潤新增長點
很多養殖業主認為,治理環境汙染是既花錢又費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其實國外和我國先進地區經驗證明,把養殖業環境汙染治理當作產業來抓,不僅解決了環保問題,同時找到了養殖業新的利潤增長點。如國內一家禽業公司把養殖戶的雞糞回收,製作有機肥出售,每噸售價600元,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噸利潤在80元左右,年銷售額600多萬元,年純利潤30多萬元。積極推廣建有機肥廠,把畜禽糞便製作有機肥銷售形成產業化模式,更有效解決小區環境汙染問題。
5.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化解環境汙染壓力
要把養殖小區建設納入農村建設規劃範疇。在距居民集中區、飲水源區、風景旅遊度假區、生態保護區、工業區、名勝古跡5~10千米以內,禁止新建養殖小區。同時還必須考慮周圍環境對糞汙處理的承受能力,建適度規模養殖小區。
6.加大科技投入,事半功倍抓環保
一是環保職能主管部門要製訂一套完善的養殖小區糞汙處理設施建設標準和廢水排放標準,讓業主有據可依,有章可循。小區建設前必須進行環境評估,小區建設後,必須檢查驗收。二是小區業主要加大汙染物處理和科技投入力度。產前飼料中加入添加劑,減少畜禽排放臭氣等異味氣體,汙染空氣,減少蚊、蠅孳生。產中實行幹濕分離,雨水汙水分離,達到減排的目的。產後進行生物發酵,無害化處理,或通過製作有機肥等科技手段對糞汙進行科學處理,減少環境汙染。
7.扶持生態養殖企業,推進產業化進程
小型養殖場由於飼養的規模小,點多麵廣,不利於獸藥殘留和疾病的控製,導致我國出口的動物源性食品屢屢被進口國檢出獸藥殘留超標,造成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如果不采取相應的扶持生態養殖措施,出口動物源性產品的內在質量就很難保證,將嚴重地製約畜牧業的發展速度。加強生態農畜產品和無公害產品的保護,拉開不同產品之間的差價,讓生態養殖生產的農畜產品有利可圖,才能推進傳統養殖向生態養殖方向轉變的產業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