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選好場址是關鍵
養雞場要選擇天然林地,一般天然次生林好於原始林、闊葉林好於針葉林、天然林好於人工林,如有條件可選擇針闊混交林,此外,也可以選擇草地、山坡、果園等。要求雞舍周圍30千米範圍內沒有大的汙染源,地勢坡度以5度左右為宜,且背風向陽、水源充足、取水方便。雞舍和運動場的大小設計標準為育雛保溫舍每1000隻雞10平方米,運動場每隻雞1平方米。野外養雞選用的生態區域,主要是草地、樹林、野坡、果園以及高稈莊稼地等,雞群的活動範圍較大,尤其是荒山、樹林中,野獸、野鳥較多,容易侵害雞群的主要有狼、野狗、狐狸、黃鼠狼、獾、蛇等,雕、鷹等食肉猛禽也不容忽視。夏季雷雨多見,狂風、雷電、洪水也會對雞群造成嚴重危害。為防止各種災害和敵害侵襲,要對養殖環境進行必要的改造:雞群活動範圍的邊界上,應埋設1.5~2.0米高的鐵絲網或尼龍網;也可密集埋植樹枝籬笆,配合栽種葫蘆、扁豆、佛手瓜、南瓜等蔓生植物加以隔離阻擋;種植帶刺的洋槐枝條、野酸棗樹或花椒樹,阻擋人、獸的效果最為理想。草地、荒坡等野外放養環境內,適當搭建一些簡易的小涼棚,涼棚頂部搭油氈,棚內鋪墊幹淨的河沙,以便遮陽擋雨,滿足雞群臨時休憩和沙浴的需要,涼棚地勢要高,周邊活動半徑以不超過50米為宜。
(2)建好雞棚
生態養雞也需要雞棚,這是雞晚間宿營的重要空間。雞棚位置要高,背風向陽,視野開闊,不能積水,不能形成“窩風”,門前有足夠的空閑地。雞棚可采用永久性的磚瓦結構,也可采用簡易的草木結構,不管采用哪種方式,都必須具有堅固的結構,有良好的遮風擋雨功能。為防止敵害侵襲,窗戶要釘鐵絲網,門口封閉要嚴實,地麵要夯實,也可使用三合土或水泥結構。雞群白天外出覓食比較疲勞,晚上需要有一個良好的休息場地,因此,舍內地麵應鋪設5~10厘米厚的鋸末或墊草,或給雞搭好棲架。
(3)選好生態雞品種
生態養雞最好選用地方雞品種,優良的地方品種,體形小巧,反應靈敏,活潑好動,適應當地的氣候與環境條件,耐粗飼,抗病力強,適宜放養。
(4)選擇好育雛時間
最好選擇3~5月份育雛,這時氣溫逐漸上升,陽光充足,育雛成活率高。小型生態養殖場也可以直接選擇脫溫雞,這樣投資少,飼養環節簡單易行,技術風險小,成功率高。養殖戶要提前與種雞場或專業育雛戶簽訂脫溫雞供應合同。應做好雞馬立克氏病、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法氏囊病、禽流感、雞痘等免疫工作。選擇羽毛整潔,眼大有神,叫聲洪亮,活潑愛動,握在手中掙紮有力,糞便正常無球蟲、白痢、拉稀等的小雞。
(5)適當訓練
育雛期,要在飼料中添加適量切碎的青菜葉或野菜葉,逐步鍛煉雞雛采食、消化粗飼料的能力。4周齡脫溫後,隻要天氣合適,室內外溫差不是很大,都應定時將雞群放到棚前的空閑地上,通過約束訓練,逐步擴大活動範圍、延長活動時間,直至雞群能自由活動。飼喂量要逐步減少,遵循“早少晚飽”的原則,以調動雞群外出覓食的積極性。為了能讓在野外自由活動的雞群,按時回舍補充料水和休息,在放養的初期,就應進行必要的訓練。有經驗的養殖戶,常使用打鑼、吹哨子、敲臉盆等方式,以合適的響聲,配合可口的食物,對雞群進行召喚訓練,讓雞群形成條件反射。召喚訓練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惡劣天氣來臨的時候,能保證迅速將雞群召喚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