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市場觀念要牢記(1 / 2)

肉雞生產具有如下特點:一是產肉多、耗料少、飼料轉化率高。肉雞飼養7周,平均活重可達2.2千克以上,料肉比可達1.84∶1。二是生產周期短。肉仔雞生產周期一般為56天,一年可出欄5批左右。因此,肉雞生產資金周轉快,生產效率高,見效快。三是肉雞性情溫順,可高密度飼養,適於規模化、工廠化生產。四是群體發育性能好,商品率較高。肉雞大群飼養,正常情況下,群體發育較為均勻,一般商品合格率在95%以上。

1.肉雞產業發展現狀與前景

(1)我國肉雞產業現狀

近十多年來,我國是世界上禽肉生產發展最快的國家。1985~1997年,我國禽肉總產量從160萬噸增加到1250萬噸,年均遞增18.7%。目前,我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禽肉生產國。我國的人均禽肉占有量已從1985年的1.51千克增加到1997年的10.11千克,接近世界平均水平(10.40千克)。近年來,禽肉在我國肉類總產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斷增加,雞肉產量由1984年的135.8萬噸增長到2006年的約1050萬噸,增長了6.73倍;人均雞肉消費量也由1.03千克發展到約8千克,增長了6.77倍。雞肉已成為僅次於豬肉的我國第二大肉類消費品。在禽肉總產量中,肉用仔雞大約占到50%,淘汰蛋雞占22%,水禽肉占28%。

(2)小型肉雞場生產組織形式和布局

我國肉雞生產的規模目前多為小戶經營,一般年生產量在幾千隻以內。小規模生產的好處是投資小,缺點是生產技術水平較落後,耗料多,生產成本高,商品率較低。小規模生產,若要獲取明顯的利潤,隻有依賴於高的售價,這又失去了肉雞業本身所具有的優勢,限製了雞肉在肉類市場中的份額占有量,從而限製了生產,反而影響到生產者收入的穩定。目前一般認為肉雞飼養規模以每年出售1萬~5萬隻商品肉雞比較合適。其中,1萬~2萬隻為小規模,2萬~3萬隻為中等規模,4萬~5萬隻為大規模。這樣的規模生產經營,才能取得一定的利潤。目前,江蘇、山東、河南、內蒙古、吉林、陝西等地區建成或正在建設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小型肉雞生產企業。此外,淘汰蛋雞也是我國雞肉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的蛋雞生產大省同時也是淘汰蛋雞的生產大省。蛋雞生產以農村適度規模的專業化飼養為主,淘汰蛋雞主要通過傳統的加工方式製成各種風味的成品雞出售。由於淘汰蛋雞飼養時間較長,其肉質符合我國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和口味,因此頗受市場歡迎。

(3)我國雞肉消費的主要特點

①雞肉消費的地域差異顯著。南方尤其是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上海等省市偏愛黃羽肉雞;北部地區則基本上以消費白羽肉雞為主。黃羽肉雞以活體上市最為普遍;白羽肉雞多為屠宰整裝或分割上市。

②沿海經濟發達地區及大中城市雞肉消費增長較快。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快餐業的興起,作為快餐食品主要原料的肉雞的消費量逐漸增加。同時,肉雞的小包裝分割產品也不斷增加,非常適合家庭的消費。而大部分農村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雞肉消費還比較少。

③雞肉價格優勢。相對豬肉、羊肉和牛肉等來說,雞肉價格較低,有利於刺激消費的增加。

從市場需要方麵看,可能影響今後肉雞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一是雞肉的市場價格。由於肉雞的飼養周期短,飼料轉化率高,與牛肉、羊肉相比,雞肉的市場價格較為低廉,是普通百姓的優選肉食來源,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將保持較高的消費需求水平。二是保健消費需求的增長。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識的增強,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的雞肉,特別是黃羽肉雞將越來越受到廣大消費者的青睞。三是快餐業的興起。近年來,刺激肉雞飼養業發展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快餐業的興起,作為快餐食品的主要原料,肉用仔雞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

綜合以上分析,我國肉雞產業的發展前景應該是相當廣闊的。因此,預計今後肉雞的生產將能夠保持持續發展的態勢。

(4)我國肉雞生產中存在的問題

①國家對引種的控製不夠得力。現代商品肉用仔雞的生產中,種雞品係的純正性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國家對種雞的進口控製不嚴,導致了市場上種雞品係雜亂,種雞數量上升過快,而生產性能卻有所下降。

②過分強調飼料轉化率,對雞肉的適口性和營養重視不夠。目前,我國的肉雞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已有很大提高,平均飼養42天體重可達2.1千克。但現在過分追求肉雞的生長速度和飼料轉化率,忽略了雞肉的適口性和營養性,這種雞肉已很難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各種肉類選擇範圍的擴大,市場對雞肉的品質、口味、營養成分以及安全性等方麵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也是近幾年肉雞市場銷售不旺的因素之一。因此,從長遠發展考慮,肉雞產業今後應從數量型的發展逐步轉向質量型的發展,在肉雞的飼料營養方麵,研究出適合我國的配方,使肉雞的生長速度、營養水平和肉質品質等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