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1 / 3)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因此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要想取得成功必定要是跳躍式的。今天,電子商務、網絡技術為我們民族現代化的跳躍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我們千萬不能錯過。可喜的是我們沒有錯過,我們將與世界同步,溶入新經濟新商務的大潮。

1.中國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

早在1983年,我國在製定新技術革命對策時,就把發展信息技術納入了國家總體科技戰略規劃中;1986年在製定科技“863”計劃時,又把信息技術列為重點開發的高技術領域;1993年更進一步把建立“寬帶化、信息化、個人化的綜合業務數字網(BIP—ISDN)”列入加緊開發的大項目。這一切都有力說明了信息化在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已空前提高,推進信息化建設已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1993年12月,國務院決定成立由20多個部委參與共同組成的“國民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當時擔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鄒家華擔任聯席會議主席,統一領導全國信息化工作及重點工程建設,先後啟動了“金橋”、“金卡”、“金關”、“金稅”等金字號工程。“電子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是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關鍵和保證”,這一認識已逐步深入人心。1996年4月,聯席會議改組為“國務院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鄒家華任組長,下設辦公室,由18個部委參加。領導小組的主要任務是:研究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戰略、方針、政策,組織和製定信息化規劃和技術標準,協調跨地區、跨部門的重大信息化工程和科技攻關項目等等。國務院信息辦負責處理日常工作,組織有關部門共同研究製定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和總體規劃,先後起草了《國家信息化‘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1997~1998年國家信息化建設工作要點》等文件,完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互聯網管理暫行規定》的修改補充,成立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DNNIC)”,製訂並頒布了《中國互聯網絡域名注冊暫行管理辦法》,聯合社會各界,召開了“中國信息化法製建設研討會”,研究如何開展工作,以解決在加強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法律法規方麵的問題。

1997年4月18日~21日,為總結前期全國信息化建設經驗,展現我國信息化建設在新時期的發展前景,國務院在深圳召開了第一次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鄒家華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統籌規劃、國家主導、統一標準、聯合建設、互聯互通、資源共享”的24字中國信息化建設指導方針。會議強調:統籌規劃是關鍵,應加強國家統帥、國家主導;加快中文信息資源開發正成為重中之重;積極扶持民族信息產業發展,這是國家信息化的基礎;要在國家統籌規劃下,聯合開發,實現資源共享,多渠道籌措資金,用好資金;要建立健全法律規範保障體係。

深圳會議首次把信息化上升到國家意誌高度。所以這些政策和規劃的出台,為我國信息產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支撐與推進作用。

另一方麵,我國Internet的應用發展也很快。到目前為止,我國的Internet用戶已超過了100萬人,並且上網人數平均每個季度遞增8%。這一龐大的網上用戶群為電子商務開辟了廣闊前景。

從網絡現狀看,我國的計算機、通信硬件、軟件及網絡環境已初具規模,且建設起點較高。國內四大互聯網絡實現連通,而且軟件的開發研製也進入了高速發展期。所有這些都為電子商務奠定了堅實基礎。“金企工程計劃”實現政府辦公機構和36000多家國有企業以及860多萬家其他各種不同性質企業之間的連接——我國正在向網絡化社會邁進。這又為我國開展電子商務創造了良好條件。

與計算機在中國近20年發展曆史相比較,“電子商務”一詞從頻繁見諸報端,到成為IT行業時髦之勢為止,僅經過短短一年左右的時間而已。在這個過程中,電子商務在全球IT行業也是引人注目的技術和應用焦點,是無數公司競相投入人力物力研究開發,期望能夠是企業發展的下一個增長點。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到今天為止,電子商務的應用還隻是難得的萌芽!盡管中國計算機市場尚處於在技術和市場探索中,然而電子商務卻早已是熱得燙手,正在部分企業和媒體的炒作下成為一時沸點,也似乎已成為許多大大小小IT企業的業務現實。莫非中國計算機市場真的超越了這個領域技術研發的世界最前端,提前進入“電子商務”應用的普及階段了嗎?

電子商務概念被引入中國後,在1997年經過了似乎是暴風驟雨般的迅猛發展。但真正的開始,則應該說是在1998年。從概念引入發展到現在,中國電子商務在“積極推廣”和“不合時宜”兩種聲音中漸漸積累了一定規模。可以說中國電子商務是在“政府引導,企業運作,環境配套,試點先行”方針的指導下向前發展的。

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及外經貿委、國家經貿委、中國電信等部委都在積極推動電子商務的試點工作,並且取得了初步成果。早期國內電子商務試點工作開展過程中,有比較成功的,如外經貿委的“虛擬廣交會”就很值得一提。這個“永不落幕的交易會”組織多家對外經貿企業,圍繞出口貿易實行網上商品瀏覽、洽談、定貨等活動。雖然這隻是電子商務的一些初級水平的應用,但為中國電子商務的發展積累了很好的經驗。

改革開放起步較早的深圳具有較為優越的經濟基礎。而目前,超常的規劃擴張式發展時代已告結束,深圳進入了向深層次、高檔位、運營講究、行業細分與聯合相結合、產業調整、產業提升的發展階段。這些使深圳人開始思考商業模式向現代化的過渡。

事實上從零售業來看,變化已潛移默化地發生了。零售業是深圳市不可忽視的巨大產業群體。目前,深圳麵積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場已近30家,連鎖銷售企業90多家,連鎖銷售門市約1000多個,每萬個深圳人擁有的商業網點數達300多個,這一數字遠遠高於國內其他城市。另外一大批境外駐深人員、私企老板、個體經營者、外企高級雇員等擁有一定經濟實力的人士的生活方式日趨現代化,對網上財物需求甚殷,對電子商務呼聲最高。這一群體雖然在人數上大約隻占深圳人口的10%左右,但其購買力不容忽視,他們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對整個社會具有引領性、示範性和心理導向作用。最後,供貨商、零售商在銷售和服務上的競爭將逐步趨於理性化和規範化,單純的價格戰已退居次位。服務手段的競爭更加強調科技成份,網絡購物被提上了日程。事實表明,電子商務已成為一種現實需要。

與我國電子商務的實際需要相比較,中國網絡基礎設施還略薄弱;電信資費對於經營者和消費者來說相對過高,直接的後果就是國內上網人數與總人口相比,比例極低;安全認證機構也沒有能夠真正建立起來,缺乏現代高效率的支付結算工具,大多數商業網站還是依靠傳統的郵購方式進行交易後的支付;此外,人們對電子商務的認識有待提高。總的說來,我國電子商務還處於準備階段,處境比較艱難。

無疑,我們需要擁有完善的電子金融結算體係來為電子商務中的第一筆交易行為提供方便快捷的資金動力,而可靠的安全認證和嚴密的保護機製也同樣是我們在今天與未來發展中國電子商務事業不可或缺的保障之一。大眾對於電子消費的認知程度則更是需要我們花費長時間和大力氣去逐步培養和引導的,就像幾年前中國正版軟件市場啟動一樣。

成長中的中國電子商務擁有一批不折不扣的追隨者。自1998年以來,首都電子商務工程的幾個試點項目,初步解決了安全認證、配置多種安全設施的現代化工具(如采取SET、SSL、PROXY等具有安全協議與安全措施的卡支付方式以及活期存折、郵彙、電彙等其他支付方式)等瓶頸問題,電子商務交易出現前所未有的大好良機。中國人民銀行和北京市政府正在聯合推進安全認證體係的建設;此外,由人行組織銀行卡全國交換中心和11家商業銀行籌建的“金融CA”中心於1999年年底建成;由中國自主開發的一批128位對稱加密算法已通過認證並投入應用;北京正在創建初步的電子商務法律環境;上海1998年就成立了電子商務中心,而山東省也在1999年4、5月間組建了電子商務中心,全力支持企業應用這一全新的貿易手段;北京、上海還把抓供應鏈接作為推行電子商務的重點;國家金融部門、國家外彙管理局、國家稅務總局、鐵道部、國家廣播電影電視總局、新華社、國家內貿局等部門正在與北京市積極合作,準備聯合共建電子商城。

企業是否使用電子商務,是調查者最為感興趣的話題。從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中看,大部分企業對於電子商務持看好的心態。可以說,這個回答反映的是企業經營指導思想的轉變。在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電子商務將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關鍵的貿易手段。這一觀點已得到了眾多企業的廣泛認同。另一方麵這個回答也說明,在很多領域目前並沒有形成適合電子商務發揮優勢的環境。從使用電子商務的時間看,25%的企業使用不到1年,23%企業的使用時間在1~3年之間,而僅有2%的企業使用電子商務的時間在3~5年之間。這並不奇怪,因為電子商務還不夠成熟。不過,其中有一點很值得注意,就是使用電子商務不到1年的企業比例高達25%,這個數字表明,越來越多的企業已認識到電子商務是新時期知識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電子商務獲利情況方麵,調查結果不甚樂觀。但這是符合現實情況的,因為作為一種尚處於知識經濟初級水平的貿易措施和手段,電子商務在工業經濟和知識經濟相融合、交接的時代,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大麵積地取代現有的種種貿易方式和手段、工具。但也有一點令人稍感安慰,就是完全通過電子商務獲得利潤的企業的比例為1%,這說明了已經有一些人徹底地把電子商務從一種經營指導思想轉化成了實際經營方式,這也許就是電子商務得以發展的基礎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