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對。比如鄧中夏,家父欣賞那種能開創局麵、創造曆史的人物。對康生的評價,他知道康生是跟陳雲齊名的,但主要是聽說他派中央特科的人幹掉了叛徒內奸,當時在上海引起了國民黨的恐慌震動。書裏聊人、聊事,誰誰怎麼樣,你能看出他自己的一些評價取向,比如對劉少奇。劉少奇當時威望高,因為他是搞工人運動出身的,家父說他點子多,看問題也比較實際,開展工作很有成效,所以後來名氣越來越大。而劉少奇對王明的評價是,“這個年輕人頭腦清晰,有股幹勁,但經驗差些”,他也是同意的,因為他也覺得,王明雖然說得頭頭是道,但真正能否聯係實際地開展工作,也還有待觀察。總之,家父欣賞那種能在實際工作中打開局麵的人,而不認可誇誇其談、死認教條的人,也不欣賞像康生那樣察言觀色、溜須拍馬的人。他對瞿秋白評價差一點,認為他像一個書生,可能當個學者會更好一些。
家父是從基層黨員的角度看這些上層人物,略知一二,當然不會了解得特別細。
邢:黃藥眠眼中的康生唯王明馬首是瞻,寫個發言稿一定讓王明看一看、改一改。黃藥眠對共產國際也有自己的想法。
黃:家父覺得共產國際比莫斯科中山大學要好得多。中山大學內鬥很厲害。他在共產國際跟各國的共產黨人都有接觸。各國共產黨,意味著有各種模式,有些共產黨與西方的價值觀很接近。雖然共產國際總的來說比較“左”,可是比起蘇聯的體製與運作,還是不一樣,他們有選舉,大會有爭論,有小空間,還能開開眼界吧。家父和西歐社會民主黨也有接觸,他覺得共產國際要比莫斯科中山大學強,在那裏視野更開闊一些,思想也較活躍一些。家父對蘇聯社會各階層的生活都比較關注,通過和他們接觸,從而來了解這個社會的結構,看這場革命到底是成功還是不成功。當然,對於政治內鬥,也沒辦法。
邢:他是不是感覺到這種秩序裏殘酷的一麵?
黃:是,越接近核心越殘酷。他書裏也寫道,在蘇聯還是搞技術比較好,比較安全,而且待遇還較高,搞政治的盡管一時風光,但一旦犯了錯誤,就很可能家破人亡,所以當時的蘇聯青年,更願意找搞技術的談戀愛。斯大林時期內鬥雖然很殘酷,但斯大林對於沒有什麼威脅力的知識分子則很會利用,他能想明白一位知識分子的發明創造所產生的效能是一個普通工人的好多倍,所以不惜重獎。麵對希特勒的野心,必須趕緊加強工業體係建設,這是斯大林冷靜精明的一麵。
邢:當時中國共產黨是共產國際下屬的一個機構,是上下級的關係。中國共產黨自己也這樣認為,我看書中所述,什麼事都要向共產國際彙報,等指示。
黃:父親也認為共產國際的威望要高一些。不過具體的事情畢竟鞭長莫及,在國內許多具體事情還是國內人說了算,但大的方針是聽共產國際的。
邢:你父親能把王明那麼多指示記在腦子裏,回國複述出來,很不容易。我覺得王明當時的統一戰線思路是對的,且早於毛澤東。
黃:父親當時讚成王明統一戰線的主張。
父親在共產國際,開始時就是一個翻譯,有些會議不讓他參加。該開什麼級別的會了,鄧中夏就說,小黃你可以走了。他心裏也挺鬱悶的。
邢:因為他不是共產國際代表團成員。
黃:要做共產國際正式代表,得黨內地位很高的人才行。但他們知道父親是創造社的,對他比較客氣,小黃小黃的叫。後來很多人走了,就開始讓他參加會議並發言,之後聽他發言有水平,慢慢就不隻是把他當翻譯看了,並且大會小會都讓他參加了。而且他翻譯也不錯,對政策比較了解,懂兩國外語(英語、俄語),慢慢就受人尊重了。康生到蘇聯後不懂俄語,作的報告就是家父現場翻譯的。但家父不進入派係,對於王明與中山大學的內鬥,他也不摻和。按現在的話說,他比較得領導賞識。他要回國,王明就讓他傳達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以壯聲色。
邢:王明說的幾點特別具體,中國具體的形勢,農民怎麼樣,工人怎麼樣,知識分子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