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法國修女林亞加大滲人到泥由大山傳教,發展了不少天主教徒。清光緒元年(1875年),法國傳教士丁若望到興仁、興義一帶巡視教務,到泥曲大山,見教會用房是草房加土牆,房屋又狹小,遂將銀兩若幹交與老會長林蘭公,要他籌建教堂和神父住房。林蘭公用此款一麵做織布生意,一麵修建房屋,竣工後的房屋共5間,以3間作教堂,2間作目住房。教堂建成後,丁若望在泥曲大山天主堂傳教十幾年,教友不斷增加,使天主教在泥曲周邊地區形成不小的影響。但天主教在泥曲的快速發展,卻主要是因為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之後,在不平等條約的庇護下,洋人成為強者,百姓怕官、官怕津人、神父見官大一級等諺語形象地概括了中國西南地區土地上外國人的特殊權利。
法國傳教士丁若望在泥由大山傳教十餘年,憑借中法戰爭之後洋神父的特殊優勢,強占教堂附近大片土地,並將傳教範圍擴展到板江、白碗窯等地區。在統治者的壓迫下,混曲的弱勢群體期盼得到強者保護,減少甚至避免侵害。由於教會、傳教士帶有強者的標識,並將其延伸歪教徒,形成特殊的保護圈。吾國外交失敗,教案迭乘,傳教之士既有專條保護,奉教之徒亦借教為護符,若有特權可以擅作威福這特殊的效果對泥必火山後於渴望拯敬的弱勢群體而言,具有強烈的誘璋力。
除政治保護外,經濟支持亦是泥曲大山天主教會吸引教徒的重耍手段。土地是教會的基本產業,決定其存在與發展。丁若望通過強占教堂附近大片土地,藉租徊為媒介,吸引民眾人教或凝聚教徒。許多教徒都知道在這裏不奉教就沒有田地種,借也無去處,所以就人教了。對多數人而言,生存是第一位的,重於信仰,為了生存可以選擇或改變信仰。所以,掌握了土地,就控製了發展。當然,教徒們承租教會回地或借貸錢糧,租穀數量或利息數量相對較少,受剝削程度較輕。並且因為耕種教田的關係,眾多教徒圍繞教堂居住,信仰相同,形成出人相友、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互助關係。正是因為上述原因,中法戰爭後短短數年,法國傳教士丁若望在泥由大山發展教徒已達千餘,奉教者風起雲湧,甚至一村一村的全體加人。至今,泥曲大山天主教堂所在地,地名因教而設,稱為經堂。
由於天主教會的勢力,民國時期在邊遠的泥幽大山設置郵政代辦所就可以理解了。在電信方麵,清末至民國時期,興義縣已辦理電報及長途電話業務,但設備簡陋,人員少電報設備有莫爾斯人工電報機2部,可辦理省內外電報。後因莫爾斯所用紙張係進口商品,不易購得,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改用音響機。電話設備於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由地方籌款購置西門子20門總機1部,單機40部。總機設於縣政府內電話室,單機分設在縣政府各科室和部分區、鄉公所,縣內通話裏程202千米。電報電話均利用有線傳遞信息,與省會貴陽無直達電話,要經過二三級接轉。
民國時期,興義縣還設立了無線電台,主要任務是省政府與縣政府聯絡政情和抄收新聞簡訊,不對外營業。經費開支由縣政府負擔,設備較差,有職員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