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環境控製與消毒
(一)搞好豬場的衛生管理,糞便的清除,及時排水
1.搞好豬場的衛生管理
(1)保持舍內幹燥清潔,每天清掃衛生,清理生產垃圾,清洗、刷拭地麵、豬欄及用具。
(2)在保持舍內溫暖幹燥的同時,適時通風換氣,排出豬舍內有害氣體,保持舍內空氣新鮮。
2.清除糞便,及時排水
清糞方式一般有兩種:一是幹清糞方式,即人工將幹糞清除,汙水經明溝或暗溝排出舍外。二是自動清糞,即采用清糞設施自動清除糞汙。自動清糞適應於漏糞地板的飼養方式,其中水衝清糞是靠豬把糞便踩踏下去落到糞溝裏。在糞溝的一端設有翻鬥水箱,放滿水後自動翻轉倒水,將溝內糞便衝出豬舍。
(二)消毒的種類和方法
1.消毒的種類
消毒的種類有預防消毒、患病消毒、空欄消毒、載畜消毒。
2.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
①清掃衝洗:可除掉70%的病原體,並為藥物消毒創造條件。
②通風幹燥:減少病原體的數量並使除芽孢、蟲卵以外的病原體失去活性。
③太陽暴曬:適於對生產用具進行消毒。
④紫外線燈:適於對衣服進行消毒。
⑤火焰噴燈:對各種病原體均有殺滅作用。但不能對塑膠、幹燥的木製品進行消毒,消毒必須注意防火。
(2)化學消毒化學藥物消毒是最常見的消毒方法。藥物消毒時,圈麵清潔程度、藥物的種類、濃度、噴藥量、作用時間、環境溫度等影響消毒的效果。
(三)消毒藥的選擇
消毒藥種類很多,應依消毒對象、消毒目的及環境狀況,結合消毒藥品的特性、殺菌效力選擇合適的消毒藥。各種病原體對常用消毒藥的敏感性,各類消毒藥及其使用推薦。
(四)各生產環節的環境及用具的清潔消毒
消毒的目的是消滅環境中可能存在的病原微生物,以切斷傳播途徑,阻止疫病繼續發生和蔓延。在集約化條件下最好全進全出,豬舍不應連續使用,最短必須間隔3d,進行全麵徹底的消毒。平時結合飼養管理應進行隨時預消毒。
1.豬場消毒
(1)豬場門衛消毒指由門衛完成的豬場外圍環境消毒,進場人員必須更換鞋,腳踩消毒池,然後在紫外線消毒室內消毒10~15min或噴霧消毒後才能進入辦公室。
(2)大門消毒入口處設置寬與大門相同,長等於進場大型機動車的車輪一周半的水泥結構消毒池,池內的消毒液2~3d徹底更換一次,所用的消毒藥要求作用較持久、較穩定,可選用氫氧化鈉、過氧乙酸等。
(3)洗手消毒豬場進出口除了設有消毒池、消毒鞋靴外,還需進行洗手消毒。既要注重外來人員的消毒,又要注重本場人員的消毒。采用的消毒藥應對人的皮膚無刺激性、無異味,可選用過氧化氫溶液、新潔爾滅(季銨鹽類消毒藥)。
(4)車輛消毒集約化豬場原則上要保證場內車輛不出場,場外車輛不進場。考慮到其他特殊原因,有些車輛必須進場,則車輛須從車輛清洗消毒池經過,並對車身進行消毒。進出豬場的運輸車輛,特別是運豬車輛,車輪、車廂內外都需要進行全麵的噴灑消毒,可選用過氧化氫溶液、過氧乙酸、二氯異氰尿酸鈉等。
2.進入生產區消毒
(1)杜絕外來人員進入生產區參觀訪問。不論是管理者還是飼養員,家裏都不準養偶蹄動物,不準進入屠宰場,場內不準帶入可能染病的畜產品或物品。場內獸醫人員不準對外診療豬及其他動物的疫病。
(2)所有進入豬場工作人員必須沐浴、消毒和換上場內已消毒的衣服、鞋、帽,中途一般不允許出入豬場;外出或休假工作人員返場時必須先經消毒,在生活區隔離48h,沐浴、更衣、換鞋後方可進入豬場;外來人員一般謝絕入內,如果非入不可,須在清楚地知道他們至少24h未接觸任何其他豬的情況下,經紫外線照射15~20min,通過沐浴、更衣、換鞋等有效消毒後方能進入指定豬舍,結束後,及時對所穿衣、鞋、帽跟蹤消毒。
(3)不同豬舍的飼養人員不準在同一處聚集,不許串舍,各車間用具不得外借、不許交叉使用;技術員需檢查豬群情況時,必須穿工作服,戴帽,換鞋,檢查應該從健康豬群到病豬,從小豬到大豬,同時進入不同豬舍時應重新消毒。
(4)豬場配種人員不準對外開展豬的配種工作,人工授精站的人員,不入養豬生產區,取送精液應於指定的窗口,且在嚴格控製下進行。
(5)車間用具經過浸泡或噴霧消毒、紫外線直接照射或甲醛熏蒸後才可進場。
(6)買豬人員、車輛一律不準進入生產區。
(7)在病豬舍、隔離舍出入口應放置浸有消毒液的麻袋片或草墊,消毒液可用2%氫氧化鈉溶液。
3.豬舍消毒
(1)常規消毒每天堅持打掃豬舍衛生,保持料槽、網床、用具幹淨,地麵清潔,選用高效、低毒、廣譜的消毒藥品進行消殺。
(2)定期消毒定期對豬場周圍環境及豬舍進行消毒,定期在豬舍內進行帶豬消毒,每周進行2~3次消毒,疫病期間產房和保育舍每天消毒1次,其他豬舍每2d進行1次消毒。
消毒方法:以正常步行的速度或安裝自動噴霧裝置,對豬舍天花板、牆壁、豬體、地板由上到下進行消毒,對豬體消毒應在豬上方30cm噴霧,待全身濕透欲滴水方可結束,一隻豬大約需1L消毒水。
(3)在工藝流程上,生產要實行單元化飼養、全進全出製。每批豬轉出後,下批豬轉欄前,對豬舍地麵、欄舍、走道、食槽、用具以及下水道等進行徹底清洗消毒。
消毒方法:豬舍放空→消除糞便、陳年汙穢結垢等→高壓水槍衝洗→2%~3%氫氧化鈉溶液消毒→3~6h後用硬刷刷地麵、牆壁及死角→徹底水洗→幹燥數日→福爾馬林熏蒸或火焰消毒→空關5~7d→進豬。
(4)母豬上床、仔豬轉群應對豬體表進行消毒。母豬生產時一定要保證母豬乳房、陰戶周圍幹淨衛生,並嚴格消毒,減少子宮炎的發生機會。冬季要注意水溫,並於幹燥後送到檢定地點。
(5)對注射器、針頭、手術刀、剪子、鑷子、耳號鉗、止血鉗等物品的消毒,要在洗淨後,將物品置於消毒鍋內煮沸消毒30min後即可。
(6)仔豬打耳號、剪牙、斷尾等外傷還有其他豬群的外傷都應該及時消毒,防止感染。可用5%的碘酒棉球塗擦數遍,直到痊愈。
(7)公母豬配種前,應特別注意公豬下腹部和尿囊、母豬外陰部的清潔消毒。采用人工授精時,應建立較強的無菌觀念,避免人員、器具、環境等因素影響精液質量。
4.患期消毒
出現腹瀉等傳染性疾病時,對發病豬群調圈、對該圈欄清掃(衝洗)、藥物消毒、火焰消毒、幹燥。水泥床麵和水洗後易幹燥的豬舍需要用水衝洗。出現口蹄潰瘍症狀疾病時,舍內走廊用5%氫氧化鈉溶液,圈麵用1∶500的百菌消-30消毒,農村可用草木灰撒於圈麵。出現呼吸道疾病和其他疾病時,清掃、通風、載豬消毒,此時消毒藥物濃度比平時高一倍。消滅蟲卵時,圈麵清掃衝洗,用5%氫氧化鈉溶液消毒,再火焰消毒。
5.糞汙等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
(1)糞便可用生物熱消毒法(發酵池或堆糞法),需要強調的是豬糞堆積處應遠離豬舍,並定期消毒(可用50%百毒殺1∶300進行噴霧消毒)。患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病畜的糞便的消毒方法有多種,如焚燒法、化學藥品法、掩埋法和生物熱消毒法等。實踐中最常用的是生物熱消毒法,此法能使非芽孢病原微生物汙染的糞便變為無害,且不喪失肥料的應用價值。汙水可用沉澱法、過濾法或化學藥品處理(每升汙水加2.5g漂白粉)。
(2)病死豬、死胎和胎衣的處理嚴格處理病死豬和廢棄物。一旦發現病死豬,嚴禁運出食用或作其他用途,應用密閉袋包裝,經焚化或深埋處理,對病豬停留過的地方,清除糞便和汙水、汙物後,再用4%的氫氧化鈉溶液進行徹底消毒;糞便、汙物由專用道運出豬舍;對自繁自養場母豬產下的死胎、木乃伊和胎衣等也應進行深埋無害化處理。
(3)垃圾處理應把生活垃圾放在指定的地點,定期進行焚燒或運輸到專門的垃圾處理場進行處理。經常清除垃圾、雜物和亂草,搞好豬舍周圍的環境衛生,不讓害蟲和鼠類有藏身和滋生之地。
(4)墊料消毒對於豬場的墊料,可以通過陽光照射的方法進行,這是一種最經濟、最簡單的方法。將墊草等放在烈日下暴曬2~3h,能殺滅多種病原微生物。對於少量墊草,可以直接用紫外線等照射1~2h,能殺滅大部分病原微生物。
6.消毒注意事項
(1)消毒前首先要清掃、浸泡、刷洗去其表麵附著物,然後按規定配製消毒液,才能保證有較好的效果。在無疫病發生的情況下,每半月對全場周圍環境進行1次大消毒,定期消滅蚊,嚴格執行停藥期的規定。
(2)舍內溫度、消毒時間、藥物濃度、噴灑量對消毒效果有影響。舍溫在10~30℃,溫度越高,消毒效果越好。一般藥物作用時間不少於30min。臨床上有些豬場使用火焰消毒,但由於為了節省燃氣,火焰在舍麵停留時間過短,其消毒效果較差。
(3)預防消毒時,建議采用說明書介紹的中等濃度,患病期消毒采用說明書介紹的最高濃度。
(4)不同消毒對象每平方米需要噴灑稀釋後消毒藥量:圈欄30~50mL,木質建築100~200mL,磚質建築200~300mL,混凝土建築300~500mL,黏土建築50~100mL,土地和運動場200~300mL。
(5)經常更換消毒藥,以免病原微生物產生抗藥性。除規定外,不準使用混合消毒藥。
(6)不用無生產廠家、無生產日期、無規格說明的消毒藥。
三、豬場寄生蟲病控製程序
目前,在豬場寄生蟲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即使在現代化程度很高、管理良好的豬場也依然存在,豬場對寄生蟲的防治有所忽視,實際上造成的損失也是不小的。寄生蟲分為體內寄生蟲(如蛔蟲、結節蟲、鞭蟲等)和體外寄生蟲(如疥蟎、血虱等),特別是蛔蟲與疥蟎危害最大。豬群感染寄生蟲後導致機體免疫係統的損害、抵抗力下降,飼料利用率降低,肉料比降低,生長速度下降,嚴重時可導致豬死亡。但是因它在大多數豬場或豬群沒有造成明顯大量的死亡,所以對它所造成的不明顯損失往往忽視,並不引起養豬者重視。
驅蟲藥物常選擇高效、安全、廣譜的抗寄生蟲藥,按無公害食品畜禽飼養獸藥使用準則NY5030—2006執行,進行一次徹底的驅蟲,而後按中、小型集約化養豬場獸醫防疫工作規程(GB/T17823—1999)建立驅蟲程序。
常用的驅蟲藥有阿維菌素、伊維菌素、雙甲醚、左旋咪唑、丙硫苯咪唑、道拉菌素、敵百蟲等。
1.驅蟲程序
(1)感染較輕的豬場
①種公母豬按每季度一次,4次/年。
②後備種豬在驅除體內、外寄生蟲後方可轉入生產群內使用;對引進豬應進行2次驅蟲,2次間隔10~14d,並隔離飼養30d以上合群。引進種豬及後備豬轉入生產區前10d應進行驅蟲。
③斷奶仔豬轉入保育舍後進行一次驅蟲;新購仔豬在進場後第2周驅體內、外寄生蟲一次。
④生長育肥豬在9周齡和6月齡各驅體內、外寄生蟲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