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目標】
了解國內外養豬生產的發展狀況、存在的問題和發展對策。
熟悉豬的品種和分類,熟悉我國飼養的各類豬種的特性和利用價值。
掌握豬的生物學特性、行為習性和經濟性狀。
【技能目標】
學會應用豬的生物學特性及行為習性指導養豬生產。
能根據豬的體型外貌識別豬的品種。
一、發展豬生產的必要性
畜牧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養豬業是畜牧業的重要產業部門。發展豬生產能提供肉食、肥料、工業原料和實驗動物。
(1)提供肉食豬肉是我國城鄉居民的主要肉食品。在肉類消費中,豬肉占67%左右。豬具有早熟、產仔數多、生長速度快的特性,豬肉營養豐富,含熱量高,可消化率高。因此,發展養豬對擴大人類的肉食來源、改善我國國民膳食結構具有重大作用。
(2)提供肥料豬糞、尿屬有機肥料,含有大量農作物必需的氮、磷、鉀等元素,還含有大量有機質,對改良土壤的理化性狀及其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和吸肥保墒能力具有良好作用,為無機化學肥料所不及。
(3)提供工業原料豬的肉、脂、皮、骨、毛、腦、內髒等可作為食品、油脂、毛紡、製革、醫藥、國防等工業的原料。例如皮可以製革和煮膠;鬃和毛可用作機械工業、國防工業、毛紡工業的原料;肝髒、腦髓、膽、血、骨等可提取多種有價值的藥品和工業用品。
(4)提供實驗動物豬的很多生理特點與人非常接近,用豬構建醫學動物模型,為醫學科學研究開辟了新的途徑,從而促進了藥物毒性試驗和髒器移植的發展。
二、世界豬生產發展概況
20世紀50年代以來,國外集約化、工廠化養豬生產進一步發展,70年代和80年代加速了這一進程,從深度和廣度上進一步發展。主要特點是以工業生產的方式進行養豬生產,豬場規模大,經營專業化,飼養密度高,產品規格化(全進全出),生產周期短,勞動生產率高。
國外工廠化養豬發展較快,但規模大小不一,各國的經營生產模式也多種多樣。在大多數國家,國有、集體的大型養豬場與農戶養豬共存。近年來,各國養豬業發生變化,各國豬場數逐漸減少,而豬場的規模卻逐漸擴大,增強了市場競爭力,也為采用先進設備和技術,實現生產過程的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提供了可能性。由於資金的大量投入,使單一的養豬生產過程擴大到飼料工業—養豬工廠—屠宰—肉類保藏—肉品加工—肉與肉製品銷售—超級市場—消費者的綜合體或係統工程。這種規模化的豬場建場以前就以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為前提。豬場的汙物、糞便的處理係統成為優先設計、優質施工、優良化運作和達到環境衛生與生態標準的基礎工程。
三、我國豬生產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
1.我國豬生產發展現狀
(1)數量多、發展快中國是一個養豬大國,2005年中國生豬存欄占全世界產量的50.90%。根據中國農業部的統計,中國2005年末和2006年末的生豬存欄分別為50334.8萬頭和49440.7萬頭。而中國2005年末和2006年末的生豬出欄數分別為66098.6萬頭和68050.4萬頭。中國2005年末和2006年末的豬肉產量分別為5010.6萬噸和5197.2萬噸,分別占肉類總產量的64.71%和64.55%。
(2)分布廣、重點區域突出養豬作為我國農村的傳統產業,分布很廣,但是重點區域又非常明顯。四川、河南、湖南、安徽、河北、湖北、浙江等十多個省市,一直是生豬生產區和豬肉調出區。據統計,1997年,10個主產省出欄的生豬達29495萬頭,占全國總量的65.4%。
(3)品種資源豐富,技術長足進步我國是豬的品種最多的國家。已歸入《中國豬品種誌》的品種就有60多個,我國的地方品種和從國外引進的約克夏豬、長白豬、杜洛克級PIC、迪卡配套係等,在培育新品種、改良地方品種性狀及提高生產力等方麵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由於我國在生豬生產過程中十分重視技術創新,從品種、飼料、飼養、設備工藝及管理等方麵大量應用先進科技,我國生豬生產力、豬肉的質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在不斷縮小,不少指標已達到國外先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