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文學的發展與繁榮,是新時期文學創作中最為突出的現象之一,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應當重視和研究的文學現象。我有幸在新時期一開始時就參與了文學活動,也有幸身處文學活動的中心,伴隨著新時期報告文學創作的潮起潮落走到今天。
十多年來,我有過文學編輯的經曆(在《文藝報》工作四年);也有參與機關工作的經曆(從1983年在中國作家協會創作研究部工作至今);這其間,邊工作,邊寫作,一直與新時期的文學創作發生著十分密切的聯係。我寫作並發表了計約百萬餘言的文學評論文章。這些文章涉及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創作。盡管有一半的文章是關於小說的評論,但現在回想起來,最使我動情的還是撰寫那些有關報告文學創作的文章,參加那些有關報告文學創作的活動。可以說,在1985年前後,當我分明地意識到報告文學在整個文學創作乃至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和重要地位的時候,我就有意識地把關注文學的視點移向報告文學方麵,把更多的時間、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熱情投向十分活躍的報告文學創作研究中來了。我寫了為數不少的有關報告文學創作、作家作品評論的文章,用心地關注每一個新的作家、新的作品的出現,關注每一個創作新動態的發生及演變。自認為是報告文學的一個最熱心,最用心的讀者。這本書中所集錄的這些文章,就是我對報告文學感受與理解的主要部分。從中,讀者也許可以了解我的報告文學觀,感受我對報告文學的熱情。同時,也是可以從這些文章中了解中國當代報告文學發展演變的脈絡的。
在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方麵為自己在把握認識報告文學的現時狀態的用心感到高興,同時也為經常是在匆忙中追蹤報告文學的動態表現而寫的這些文章,欠缺必要的理論深度和更多一些的細致分析頗多遺憾。這些年來,報告文學在創作實踐上有許多的發展、創新,這為其理論建的準備了非常肥沃的土壤。可惜的是,在不少人的觀念中,還依然用早些年間人們對報告文學的那種理解來看待認識今天的報告文學。所以,就對今天的報告文學有了些不適應,因這些不適應的存在也就有了一些並非完全合理的非議。而要解決這些不適應和非議,似乎隻能依賴於理論上的辨析和澄清。然而,比起創作實踐的豐富繁榮來,報告文學的理論建設明顯滯後。也出過一些史學性的專著,但以我看來,這些著作在報告文學的觀念上還嫌陳舊,作者對史用力甚殷,但其最大的缺陷是對現實的、及活生生的報告文學創作現象研究總結不到位。因此,我期待在盡早的時間內,報告文學創作在理論建設上能有所作為。但同時,我也希望在這種報告文學的理論建設中,能夠充分地注意到報告文學的特性,不要把報告文學簡單地視為完全純粹的文學,不作區別地把它與小說、詩歌、散文等相提並論。要充分地意識到報告文學在創作的過程中,乃至作品內容上與社會生活所發生的種種真實性聯係與影響。報告文學的特殊性隻一般地從現實性、真實性和文學性上是很難講清楚的,它帶有極強的個性化成份。一個作家和另一個作家不一樣,這個題材和那個題材就不同。經常是因人而異,因題材對象不同而各不相同。理論的規範往往是對規律性的尋求和運用,但報告文學創作常常是很不易去進行規律要求的創作活體。這一點是因為創作要不時被社會現實生活所左右的結果。越深入報告文學創作的內裏,對這一點的感受就會愈加明顯。
我的這本《當代報告文學流變論》得以出版,是件令我十分高興的事情。這首先要感謝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家們,若不是他們樂意為這本有特色的書提供方便的話,在當今這個學術著作出版難的時期,我的這些文章還不知要放多久。此前,我在編輯出版評論文集時,特意放下有關報告文學的文章不收就是想有機會把此類文章專門集為一冊。如今,因為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扶助,這一目的得以實現,真是幸甚!
本書中的文章共有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性的論文;第二部分是有關作家作品的評論;第三部分是帶有述評性的研究和應邀所寫的一篇專論(這篇文章已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輯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這不是我有關報告文學評論的全部文章,但主要篇章都在這裏了。需要說明的是,報告文學本身還是一個更多處於動態變化中的對象,因之,我對它也不免有個不斷認識理解的過程。在這些文章中,有著前後不盡吻合的看法,我未一一修改;希望讀者以近期所見為準便是。這樣既可反映文章原貌,也許還能透露出一點報告文學變化遞進的消息。
最後,我要特別向我的“鄉黨”何西來先生表示感謝。他在百忙中仔細審讀書稿並作序,對我鼓勵甚多,讓我感動。我還要借此機會向所有報告文學界的朋友;向所有給予這些這:章的寫作發表以幫助的編輯朋友;向將為這本書的出版付出大量勞動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編輯家們表示誠摯的謝忱!
李炳銀1996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