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西來
李炳銀的《當代報告文學流變論》就要付梓了,命我作序。我讀了他送來的書稿,印象挺不錯,覺得很有些話可講。於是,欣然命筆。
這是一本主要以當代報告文學創作為研究對象的專題論集,兼及報告文學的理論和批評。書內收錄了作者十多年來的有關論文、評論30餘篇。從內容上來看,既有對報告文學文體源流的曆史追溯,也有對報告文學美學特征的理論探索,但作者用力最勤的還是對報告文學現狀所作的一係列實證研究。這種實證研究,以追蹤創作發展的趨勢和軌跡為能事,為特點,具有很強的參與性和現實針對性。作為一個報告文學評論家,炳銀在廣大讀者和報告文學界的影響及地位,正是主要通過這種參與性和針對性很強的實證研究而逐步得到確認的。
在報告文學的根本觀念上,炳銀最為強調的是真實性,以為這是報告文學文體特征賴以存活的生命源泉。在他看來,這種真實性不僅是作品內容的特色,而且是作品全部文學性即藝術性的基石。報告文學與小說、戲劇的最大不同在於,它不允許任何形式的虛構,它所描寫的必須是實有的人和事。可以有剪裁,有選擇,有取舍,但不能有一絲一毫的主觀臆造。這實際上是一種紀實性,與新聞報導所要求的那種事實的客觀性在本質上是相通的。對於報告文學的這種紀實型的真實性,炳銀思考得很多,他不光從理論上進行過多,角度的闡發與論證,更值得注意的是,他還把這種真實性作為一個主要的批評標準,貫穿到自己具體的評論活動中去,形成了他的崇真尚實的批評風格。
從對真實性的強調出發,炳銀的報告文學批評表現出三個方麵的明顯特點:一是他對社會效應的重視,二是他對報告文學家主體人格的關注,三是他對理性精神的張揚。
報告文學是處於新聞和文學兩大王國結合部的一種兩跨的藝術樣式:從新聞的方麵來說,它具有紀實性,能夠迅速、及時地反映公眾普遍關心而又事關重大的各種熱點問題,敏感問題,迫切問題;從文學的方麵來說,它又具有藝術性,炳銀稱之為文學性,這是此種藝術樣式能夠作為審美鑒賞對象而被讀者接受的根據。報告文學作品所產生的社會效應(有時甚至是轟動的效應),主要與前一個方麵的因素有關,而後一個方麵的因素則起一種情感上的強化作用,放大作用,輔助作用。新時期以來,報告文學的發展繁榮及其所產生的巨大影響,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也是炳銀的報告文學批評一向比較重視作品社會效應的文體理論上的原因和創作實踐上的原因。
如果說真實是一切藝術創作的生命,那麼對於報告文學來說,紀實型的真實則是它的靈魂。沒有這種真實,其餘因素即無所附麗,作品也就不可能產生任何積極的社會效應。因此,報告文學最忌失實。而炳銀在批評實踐中對具體作品的社會價值的評估,包括他的議論與發揮,也都無不是以這些作品所描寫的人物和事件的真實性為前提,為條件的。如果進行歸類,炳銀的文學批評,就其主導方麵而言,應該劃入社會曆史批評。從這樣的批評觀念和批評思想出發,炳銀對新時期報告文學發展的追蹤,始終緊盯著廣大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那些社會問題,緊盯著那些與國家民族命運休戚相關的重大問題。他總是從非常現實的社會曆史條件出發,來說明報告文學發展的潮起潮落,來論定一個時期、一個作家、一篇作品的價值與意義的。所以盡管他的某些論斷並非絕對沒有所見者淺、所執者偏的地方,但他的足跟卻始終牢牢地站在當代社會生活的堅實土地上。
在報告文學文體的社會性和文學性的關係上,他一向強調的是社會性,對此他並不諱言。一般來說,由於具體的文化曆史環境的變遷,由於公眾精神需求和審美風尚的變化,在一定時期,人們對於多元文學功能係統中的某些側麵,某些因素加以強調,是很自然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但在理論上卻要慎重,要盡可能做到全麵、周密。如果說炳銀在報告文學文體特征的理論探討上還有什麼不足的話,那就是對文學性的闡釋相對弱了一點。這也多少影響了他的實證研究,使得他的藝術分析和審美感悟明顯遜色於很見力度的社會曆史評論。
報告文學的真實性,盡管是紀實型的,要以真人真事為依據,必須是曾有的實事,而不像小說那樣也可以寫“會有的實情”,但它畢竟也是一種藝術真實,經過了報告文學家的創造。這包括了審視點的選擇,價值標準的確定;包括了對材料的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篩選與運用;還包括了創作主體的情感暈染和理性識斷。因此,一篇報告文學作品真實性的有沒有,以及達到何種程度,在客觀描寫對象既定的條件下,報告文學家自身的素質、態度和立場,是起決定作用的。炳銀在他的大量批評文字中,之所以特別關注報告文學家的主體人格,根濾也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