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效果(1 / 2)

竇納樂此次來見皇帝,確實是因為陳金那三篇詔書。

首先,慈禧之死是誰也沒料到的,這個消息太過駭人聽聞,赫德聽說之後,急忙找到了竇納樂,兩人一商量,均感光緒如此行事,實在是膽大妄為。昨天兩人見到皇帝之時,都認為慈禧隻是被控製住了,現在回過頭來一看,要麼是昨晚皇竇納樂走後皇帝下手殺的,要麼就是之前慈禧就已經死了,皇帝忽悠他們兩個洋人,至於“傷重不治”,鬼才信。

還有一大批“隨行之人”,確切名單雖不清楚,但大批後黨高官是跑不了的,再加上皇後,這批人的加在一起的份量,怎麼說也不算過分,要套著西方的說法,那就是一個“執政黨”消失了,還是肉體上的消失。但不論怎麼說,這個年僅30歲的皇帝,這股心狠手辣的勁兒,是讓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領教了。

其次,那篇變法圖強的詔書,其中意圖也讓竇納樂大感難以猜測。按說,這類說辭應該是停戰議和之後向國民交代的時候用的,但用在現在這個時候,國家還處在戰爭狀態,就這麼發出去了,其中含義就不是很好琢磨了。皇帝想通過此詔收攬人心,這是誰都能看懂的,但他收攬人心之後會幹些什麼呢?

如果光緒願意和英國密切合作,他對國家的控製力強些,是符合英國對華政策的,既可以優化英國的“掠奪環境”,又可以利用中國人當炮灰,牽製俄國的注意力,阻止俄國的擴張,維護遠東英國的利益。反之,如果皇帝想和英國對著幹,那麼皇帝越強勢越麻煩,這個是英國絕對不能允許的。本來竇納樂是有信心,準備慢慢套住皇帝,但被他這麼突然一下子,天下震動,頓感有些把握不住的意思。

通過昨天的之言片語,竇納樂沒體會到皇帝要想和英國“密切合作”的味道,反而被皇帝夾槍帶棒的損了幾下,雖說有些惱火,不過和今早知道皇帝連發三道詔書的事兒比起來也就不算什麼了。畢竟事情太大太突然,竇納樂急匆匆給英國外交部發了份電報說明了一下情況,之後沒等回信,就趕過來見皇帝。竇納樂知道各種勢力知道此事之後,都會蜂擁而去,到時候皇帝麵前站著一堆人,自己有些“悄悄話”就沒法說了。

進了院子,看到皇帝現在的情形,獨自踱步在樹蔭下,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竇納樂心裏的小鼓打的更歡了,這皇帝到底打的什麼算盤啊?不過沒等竇納樂說話,陳金就一臉嚴肅的走過來,對他說道:

“公使先生很是勤勉啊~~~”

“大皇帝陛下,本公使聽說太後仙逝,深感震驚,特來向陛下詢問一下。您知道,作為一名外交官,這件事情的影響深遠,我必須給我國政府一份詳細的說明,以便於我們兩國今後的合作。”

“嗯,朕可以給你講一下大概情況,我們就在這院子裏說吧!不過,公使先生,這隻是朕作為一個受害人對你講述受害經過,而不是外交上的正式通報,這點請你注意。”陳金明白了竇納樂來訪的意思,心中一樂,我正愁沒機會給你灌迷湯呢,你自己倒找上門來了,那你就好好聽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