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梭,轉瞬耆耄。許多退休同仁,痛惜時光流逝,夕陽西下,紛紛著書立說:或推介養生保健,或擷集人生感言,或總結教育經驗,或彙編書畫作品,或撰寫回憶傳記……可謂蔚然成風。我不敢有標新立異之思,卻偶發另辟蹊徑之想。本人愛好影視文學,於是也參與“趕集”,決心完成未遂心願——創作《洛陽橋傳奇》電視劇本。
我與洛陽橋有著不解之緣。少時從老家徒步往泉州讀書,洛陽橋乃往返必經之道。我從小對這古老又漫長的“海內第一橋”充滿神奇之感,總是留連忘返。1984年秋,我奉調主持洛陽學區工作,有幸故地重遊。每當漫步在宏偉奇麗的萬安橋上,瞻仰精致絕倫的石雕工藝,俯瞰四十六座筏型橋墩,步量巨大的石梁板,對我國古代巧奪天工的造橋技術驚歎不已。立於中洲岩上觀望,令人意趣橫生。頗有“潮來直湧千尋雪,日落斜橫百丈虹”之感。動人心弦的洛陽橋民間故事仿佛像銀幕似地一幕幕呈現眼前。誰不對北宋名臣蔡襄為民造福的崇高精神肅然起敬?誰不對古代勞動人民非凡的膽略、高超的智慧、獨特的藝術、卓越的業績由衷欽敬?心想,神奇的洛陽橋傳說倘能閃現於影視屏幕該多好啊!
2009年,海峽彼岸的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為紀念洛陽橋建橋950周年,特地送來親筆題詞的匾額。海峽情深,血溶於水,維係偉大的中華民族文化。這促使我又萌生創作念頭。盡管本人學識淺薄,思維遲鈍,精力衰退,視力模糊,體力不支,倘能為弘揚中華文化拋磚引玉盡綿薄之力,理當在所不辭!於是我忙於瀏覽《蔡襄全集》、《蔡襄年譜》等書籍,搜集劇作有關資料,於當年臘月動筆,幾經修改,曆時近兩年才完稿,如今付梓,作為紀念蔡襄千年華誕(1012-2012)菲薄之禮。但願洛陽橋奇跡傳頌萬代,蔡君謨英名流芳千古!
蔡襄是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書法家、農學家,他為人耿直、剛正不阿、居官廉潔、執法如山,關心百姓疾苦,致力興利除弊,其高風亮節深得民心。洛陽橋可彰顯其政績一斑。劇作不能有悖史實,必須盡力追尋他在主建洛陽橋期間有關史跡。
蔡襄為官處於北宋中期,當時仍延襲五代製度。宋太祖趙匡胤為防範部下仿效“陳橋兵變”,杯酒釋兵權。以後實行“以文馭武”、“將兵分離”政策,州官一把手兼掌兵權的不得在原籍就任。仁宗時代,興化軍尚未升格為州府,因此莆田、仙遊仍屬泉州府管轄。蔡襄為民請命建造洛陽橋的宏願的確比登天還難。可見“芭蕉現蟻字”的傳說有其真實的曆史背景。筆者將群玉殿禦宴插入此一情節,借以渲染宴會濃烈氣氛,讓“本府做官”的妙計得以成功顯得順理成章。他由京城(開封府)往泉州上任途中,幾經磨難,喪妻亡子。兩度知(主持)泉州府。(當時州郡首長稱為太守,明、清才稱為知府)。持政期間,政績顯赫。劇中描述的隻是涉及造橋期間發生的有關事件,其餘的不加贅述。
北宋時期的洛陽江與現在截然不同。萬安渡“水闊五裏”,“深不可址”(《閩書》)過海舟揖,一遇狂風“沉舟溺死者無”(《福建通誌》)。僧宗及郡人王實、盧錫等倡建石橋。但江海彙流,水勢湍急,難以施工,蔡襄“宵衣旰食,與民共之,寒暑無間”。勞動人民“驅石填海,壘址於淵”,創建“筏型基礎”,“種蠣固基”,采用“激浪以漲舟,懸機以纖”浮運橋梁而名揚古今中外,有史可稽。至於造橋精英,隻能從《萬安橋記》中得知其名,事跡也隻能從民間傳說中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