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未來的計算機軟件技術(2 / 3)

到目前為止的計算機是所說的“馮諾伊曼型計算機”馮諾伊曼是美籍匈牙利數學家,對早期幾台計算機的設計做出過重要貢獻)。而第五代計算機是非馮諾伊曼型計算機。

目前的巨塑計算機比早期的計算機在計算速度方麵約提高了一萬倍。這種性能的提高大部分要歸功於元件的更新(第一代用的元件是真空管,第一代是晶體管,第三代是集成電路,第四代是大規模集成電路八在機器結構方麵是變化不大的。西方國家的-位計算機科學家在前幾年曾講過一句玩笑話,他說,雖然馮諾伊曼已去世多年,如果他能夠再生並來到今天的一個計算機機房看-下,他對那電的機器是會感到熟悉的。事實也確是如此。但製成第五代計算機後,情形就會完全不同了。趙紫陽同誌說,目前我們正麵臨一次機會、歡挑戰。在計算技術領域中,我們麵臨的挑戰就是第五代計算機的研製。

關於軟件技術的未來,一般認為,趨勢是程序設計自動化程度的提高。預測到下一個世紀的前期,將可以把軟件開發工作中可以機械化的工作都交給機器去作,這樣就可以大幅度地節省人力,降低成本。這裏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目前與美、日等國相比,我國由於受過中等數學教育的人員較多和程序員的工資較低,在軟件開發方麵有著暫時的優勢。但隨著軟件開發自動化程度的提高,我國在這方麵的優勢將逐漸減少,以至消失.關於這方麵的優勢還能維持多久的問題,1982年秋天有位美籍的華人計算機專家估計隻有五年。他對軟件開發自動化的發展速度的估計可能偏高。估計為還有10年到15年可能差不多。

借鑒外國經驗的問題

目前信息技術最發達的國家是美國和日本,而就我們便於借鑒而言,似應更多地借鑒。這是因為日本成功的條件,有些是我們已經具備的,有些是經過努力也可具備的。條件相似,便於取法。而且我國還有一項根本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如果我們能借鑒日本的經驗,同時發揮我國比日本優越的兩個條件(社會主義製度和自然資源),則我國是有把握美國經濟學家羅斯特所預測的那樣,在七十五年之內成為亞洲第一經濟大國的。

美國的一些日本問題專家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日本名列第一》的作者沃格爾等人認為日本成功的條件。

政府對於一些新興的企業進行指導和大力扶助;工人因罷工或怠工而浪費的時間較少,對所屬公司有一種休戚相關的感覺;教育發達,人民普遍好學;重視信息.重視情報。他們認為,日本在這幾方麵遠比美國好,美國應該向日本學習。在我們看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經濟能迅速恢複和後來能起飛,是有國際因素的。日本的有些資本家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中發了財。還有由於有美日軍事同盟,日本長期以來,國防費用支出較少。但總的來說,日本是具有上述成功條件的。

不難看出,日本成功的前兩個條件,我國作為一個以計劃經濟為主的社會主義國家早已具備,而且今後可以比日本做得更好。我們要向日本借鑒的是後兩條,特別是重視信息、重視情報這一條。與日本比,我們在這方麵的差距很大,要花大力氣追趕才行。

引言

等人在1983年的《程序設計的未來》一文中作了短期、中期和長期的預測,認為短期是以程序工具和環境的研究為主,中期將仍是以程序環境的研究為主,而自動化的程度有所提高,長期則將是程序設計的掃動化等人所說的短期“中期”和“長期”分別1990年,2000年及二十一世紀中)。這一預測看來適已為多數計算機科學工作者所接受。

1981年在美國聖迪城召開的第屆軟件工程國際會議上,曾進行了關於“八十年代的挑戰”的專題討論會,六個作重點發言的人之中,有一位認為八十年代的中心課題將是程序設計自動化而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則認為“程序設計自動化”概念在發展五十年代時所說的“程序自動化”指編譯而言,可以說現在已經實現;現在所說的則是“自動程序設計”,自動化程度要多(在英文中“程序設計自動化”和“自動化程序設計”。看來計算機軟件技術(即程序設計技術,特別指大程序設計技術)總的發展趨勢是自動化程序的不斷提高,也就是將程序設計中可能機械化的部分愈來愈多地交給機器去做,而程序設計作者隻去做需要創造性思維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