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在《三閑集》中有一文——《流氓的變遷》,從戰國時代的孔墨一直“變遷”到魯迅時代文藝書中的“革命文學家”張資平“氏”。——關於俠的變遷史,魯迅以最凝練的筆法勾勒了出來,俠顯得每況愈下了起來,最終終於淪為一些“幫凶品牌”的“流氓”……
武俠迷們若是看到了,肯定會側目而視,不屑一顧……
我記得當年“金王論戰”的時候,王朔罵金庸,大意是說金庸的小說都是垃圾,是從現實的角度的批判的,說是所謂的大俠們平日見了就打打殺殺,太不符合生活邏輯了……
其實,這哪裏是什麼論戰啊!要知道是是真正的論戰,看看魯迅的雜文便曉得了。而金王也就寫了一片文章相互“回敬”了一下,便在不了了中煙消雲散了……
王朔提及金庸的《天龍八部》一共三冊,他似乎看了一點,便惡心得看不下去了;而金庸的反駁也著實有力,他說所出版的《天龍八部》從來也沒有三冊書的版本……
我便下了一個結論,都是媒體惹的禍。媒體喜歡炫,而人從來都喜歡聽別人炫,於是乎,兩者情投意合,一拍即合,所謂的“金王論戰”便滋生了。
——我覺得這樣的論戰,簡直連我們小時候小夥伴對罵吐口水的戰鬥不如,我們至少不會像他們一樣隻吐一個回合!
而孔慶東今年在《百家講壇》上講金庸的武俠,講的如火如荼,幽默得天花亂墜,聽眾自然也聽得如癡如醉如沐春風。
我記得孔氏專門評價過王朔的口水,大意說是,王朔的小說是以數萬來計的,而金庸的小說是數百萬來計的,論戰的結果,隻是很多王朔迷都變成了金庸迷。
李敖罵金庸便直截了當多了,大意是說金庸請他喝茶,說是自己信佛了。而李敖說,那你把你的家產怎麼沒有散盡了?——佛家講的四大皆空,你“空”了多少。
得出的結論也不言而明了。
而金庸說李敖是這麼說的,李敖想讓他在在台灣買自己的房地產,而金庸拒絕了,李敖很生氣,——後果嚴重不嚴重,還真不得而知了。
要我來說金庸,我覺得確實他寫博大精深,才氣縱橫。
但是,看過第一遍,便再也不想讀第二遍了……我記得有一年重讀《射雕》,關於黃蓉的智慧總讓我感到似曾相識,仔細一想,黃蓉的計謀似乎都是從《三國演義》的計謀演化出來的,便再也看不進去了。
而古龍的小說,更像是用文采來揮灑福爾摩斯的傳奇,不就是破案麼?也隻有看到最後才明白陰謀的謎底。
黃易的玄幻,多少也有點胡吹冒料吹牛不上稅哄小孩子的嫌疑。
其他的武俠小說家,就更不值得一提了,關鍵是我看過的也不多,沒像孔慶東一樣潛心去研究,而最終成為什麼“壽中醉蝦”。
其實,所有的武俠,都由一個通病,那些大俠們似乎都缺乏生活氣息,用陝西關中話來說,似乎每天都“吃風粑屁”呢。
而我要將要寫的一部武俠,是試圖彌補這個欠缺的,我將寫一部據有生活氣息的武俠,也不妨像韓寒一樣荒誕地顛覆一下(《長安亂》),再揉和一下當年明月所著的《明朝那些事》中調侃的口味,沒準真能寫出一些耳目一新的關於武俠的文字來……
不知道多少年前,也無法確定朝代了,大概是唐朝,或者是宋明,也許在近代,大概就是小時候聽爸爸講故事所用的那個“從前”。
這位大俠長相奇醜,卻醜得很有特點,鼻孔朝天,耳朵豎得尖尖的,眼睛看誰也是斜的;一笑,嘴巴幾乎能裂到耳朵上;身板奇瘦。
大概唯一的優點隻是這廝多會都精神得像是吃了猴肉一般,甚至走路的時候,幾乎蹦蹦跳跳了起來,招惹很多調皮的小孩子在他後麵學他走路,而他則變本加厲地起來,走著走著學起瘸子來,引出來一行瘸子的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