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科研教學管理(五)(1 / 3)

醫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初步探討

醫院內感染是當今全球的公共衛生中的一個突出問題,也是醫院管理的重要課題,院內感染的控製程度是醫院醫療服務質量和科學管理好壞的重要標誌之一。不僅直接關係到病人的康複安危,也直接影響醫院職工和社會群體的健康。近年來,我院從實際出發,按照醫院分級管理中的具體要求,對醫院感染實行了綜合管理,從組織、製度、人員培訓、投入和監控等方麵進行了係統的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現將我們的做法和體會介紹如下。

一、建立健全管理機構是質量保證的組織基礎

我院是一所綜合性醫院,危重病人多,高難手術多,儀器設備多,這都給控製醫院內感染帶來一定困難。幾年來我們結合工作實際,從預防、監督、管理角度出發,對醫院內感染問題進行了係列研究。首先,成立了“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全麵負責醫院的監、控、管工作。主任由業務院長擔任,預防保健科科長,護理部主任,醫務科科長兼副主任,委員會成員由臨床科室主任、科護士長,檢驗科,藥局,後勤及供應室,手術室的負責人兼任,委員會配備專職人員1人,辦公室設在預防保健科,同時,每個科室設有兼職監控員。目前,我院形成了有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專、兼職人員和各科兼職監測員組成的,有醫、護、藥、技、後勤人員參加的院內感染管理監控網絡。

二、製定控製感染方案,實施規範化管理

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全麵負責院內感染工作的組織領導,根據委員會的章程,提出管理對策,製定嚴格的消毒隔離製度、具體措施,疾病監測製度等等,檢查監督控製院內感染措施的貫徹執行情況,對院內感染的重大問題進行專題討論。科室監控小組負責製定本科的控製感染措施、登記、分析和上報工作,檢驗員監測菌種,分析感染源,管理專職人員進行全麵監?,並做好反饋工作,從而使醫院感染的各項製度、措施得到了更好的落實,促使醫院感染管理工作走上標準化和規範化的軌道。

三、加強宜傳教育,提離醫護人員預防醫院感染的水平

在目前的醫學教育中,有關醫院內感染的課程較少,廣大醫務人員缺乏這方麵的知識,因此,加強醫院內感染方麵知識的學習、宣傳很有必要。我們通過各種形式,采取各種渠道,普及和強化了院內感染的知識教育,加強對重點部門人員的教育,派人參加醫院感染管理學習班。對醫生進行合理使用抗生素的講座,對護士進行醫院消毒、保護性隔離、無菌操作等的教育。組織醫護人員觀看衛生部下發的院內感染管理的錄像,組織知識問答、專題講座及進行考試等;並做好醫護人員及實習學生等上崗前的培訓,通過培訓教育,提高了全院職工預防醫院感染的業務水平,為更好地開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四、認真做好院內感染監測工作

院內感染的監測是管理的手段,不是目的,其目的是通過監測取得可靠資料並加以科學的分析和處理,製定預防和控製感染方案並予以實施。我院感染管理專、兼職人員對監測工作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調查摸底工作,自1991年10月對住院病人進行了封閉式調查,院內感染率為7。83%。1992年1月對1991年全體住院病人的病曆進行了回顧性調查,院內感染率為6。97%,自1992年起,開展由醫生自報及組織專職人員監督監測的方法,每月統計住院病人院內感染情況,院內感染率均在6%一9%之間。

通過調查和監測,找出了院內感染的重點部門及病原菌。經過分析認為,院內感染是多方麵的,其中有醫護人員的手、基礎護理的質量和空氣汙染等。為此,我們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及時切斷感染途徑。

五、加強消毒滅菌隔離工作

做好消毒滅菌隔離工作,可避免或減少交叉感染的發生。

1。為了保證消毒滅菌的效果,我院堅持消毒員必須經過培訓,考試合格,方可上崗的製度,為了檢驗滅菌效果,供應室對每鍋消毒物品都進行生物化學方法監測,對需消毒的注射器、各種器械包進行抽查,並做細菌語養,每月對高壓滅菌進行效果監測。幾年來,消毒滅菌合格率均達百分之百。

2。對特殊病種汙染的物品,均按特殊程序處理。如對乙肝病人手術用過的器械,須經1:50碘浸泡30分鍾,再進行高壓滅菌消毒,氣性壞疽、綠膿杆菌病人用過的器械,須經過雙重高壓滅菌後方可使用。

3。按照傳染病法的規定,醫務人員臨床上發現甲類傳染病需在6小時內上報,乙類傳染病要在12小時內上報,如病情允許,可馬上轉入傳染病醫院或隔離並將其患者的房間,所用物品進行嚴格的消毒。這樣可及時切斷傳播途徑,要求對入院48小時出現感染者要進行分泌物、排泄物的細菌培養,對其進行分析及監控,這樣可及時切斷傳播途徑,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4。為確保空氣消毒後達到標準,堅持定期對紫外線燈管按要求進行監測,使空氣消毒達到最好的效果,保證了空氣培養的合格率。

5。認真堅持進行消毒效果的自檢工作。除各科室每月做這項工作外,院內感染管理人員每月抽檢兩個科室、病房及重點部門。

六、嚴格加強對一次性醫療用品的管理

嚴格執行上級文件精神,把好醫用一次性用品的進貨關。按照衛生部指定的生產醫療用品的廠家,對具有“三證即國家醫藥總局頒發的《生產許可證》、省衛生廳的《衛生許可證》、藥品檢驗局的《檢驗合格證》的產品和市防疫站對用品進行細菌監測的合格報告,方可允許訂貨使用。同時對用過的一次性物品進行統一回收毀形處理。

加強糾紛防範確保醫療安全

醫療事故、糾紛是反映一個地區、一個醫院醫療服務質量高低的重要標誌之一。積極預防和正確處理醫療事故和糾紛確保醫療安全是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醫院管理人員和醫護人員的共同任務,應高度重視,切實抓好。現將煙台市近兩年來發生的3例醫療事故和11例醫療糾紛的調查、鑒定情況進行分析。以從中吸取經驗教訓。

一、事故發生原因

(一)責任心不強,規章製度執行不嚴

例如,某院護士在給患者輸液治療時由於沒有嚴格執行核對製度誤將同病房另一患者的青黴素輸入該患者,雖當即發現全力搶救,但仍搶救無效死亡。

(二)違反技術操作常規

某院五官科大夫,在為一位11歲男孩做扁桃體切除術時,因術前未禁食,麻醉用藥過量,且讓患者采用坐位,術中又未注意及時止血清除淤血,結果造成病人氣管淤血窒息死亡,

(三)三基不過關

如某院在治療“左肱骨慢性骨髓炎”患者時,聯用慶大黴素、鏈黴素,在用藥第10天時患者告訴主管大夫,有頭暈、惡心等感覺,大夫未予重視,後來病情持續加重,主管大夫仍未采取措施,直到病人出院,連續用藥達20天。病人出院後,一直惡心、嘔吐、行走不穩,後經檢查診斷為用藥不當所致的“前庭神經中毒”。

二、糾紛發生原因

(一)缺乏同情服務態度差

例如有一患者開始以發燒、惡心到某院就診,接診醫生經化驗檢查後發現白細胞偏高,初步診為“上感”給予抗生素治療。第二天病人出現惡心、嘔吐、腹痛再次到該院就診,另一醫生又診斷為“胃炎”開了止痛藥讓病人回家服藥。當晚患者症狀加重,第三次就診,接診醫生簡單地看了一下病人和病曆未做任何檢查,告訴病人回家繼續吃藥,連病曆都未寫,後來病人病情惡化,第四次就診經會診確為膽道係統感染,因延誤治療,造成敗血症。患者家屬認為這是由於醫生不負責任造成的以致與醫院形成糾紛。

(二)存在醫療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