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價值論
人的本質是什麼
我國戰國中期的孟子,提出“性善論”,認為人生下來就是善良的。例如,當一個人看見小孩即將落井時,出於惻隱之心,會立刻去救孩子的生命。在這一瞬間他的行為和動機不是因為與孩子父母有交情,也不是為了自身的名譽,而是一種天然純粹的不忍之心。
戰國後期的荀子,提出“性惡論”,認為人性是惡的,而且與生俱來,如“饑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因而,人生來就有“好利”“好愉快”“好聲色”等惡性,故而出現“爭奪”“淫亂”等惡行。
在西方,關於人的本質問題出現了“自然人性論”“神性論”“理性論”等。
自然人性論認為,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質。他們認為:人存在於人的生存、溫飽和發展的欲望之中,人的本能和生理需要是人的唯一本質。這種觀點抹殺了人的社會性。當時意大利、荷蘭等國家的人文主義者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反對“神性”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強調人的感性欲望和需要,以人的感性欲望為人性,主張人性本善。近代,英國哲學家霍布斯從人的自然屬性出發,認為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趨善避惡。在自然狀態下人與人處於敵對的戰爭狀態,人本性惡。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認為“人隻不過是一架較為精細的機器”,是一個自然存在物。
神性論認為人的本質就是神的本質。歐洲中世紀,宗教神學統治一切,認為人沒有獨立的本性,人是上帝創造的,應該具有上帝的本性,把人性歸結為神性。
理性論把人的本質歸結為理性,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或是政治的動物。他們對人的本質的認識前進了一大步,已接觸了人的某種社會屬性,但仍是片麵第一章 人文素質與教育
3
的。法國哲學家笛卡兒把理性當作特有的本質。認為“人和機器有區別,人是有理性的靈魂”。黑格爾也認為人的本性是理性,人是永恒存在的精神和理性的產物。德國費爾巴哈認為“理性、愛、意誌力,這就是完善性,這就是最高的力,這就是作為人的絕對本質,就是人生存的目的”。
從中國古代孟子的性善論、荀子的性惡論到西方思想家與哲學家的自然人性論、神性論、理性論,都體現了前人對人的本質屬性的艱苦探索。其中有些思想具有合理的成分:如孟子的“性善論”認為人由好人還可以變為壞人,看到了人性的可變性。荀子的“性惡論”看到環境與教育對人的影響,否認天賦道德論,提倡加強修養可以改變人的惡的本性,有其合理性。西方“自然人性論”是對“神性論”的一種否定。“理性論”已從某一方麵接觸到人的本質。
但總體來說,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曆史上,各種關於人的學說,都有其共同的局限性。第一,他們都是在曆史唯心主義基礎上導出來的人性論,把人的本質看成是先天就有的,否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否定社會關係對人的本質的決定作用。第二,是抽象的、超階級的、永恒的人性論,否定人的本質的具體性和可變性。第三,把人看成生物學或生理學意義上的人,把人的本質歸結為自然屬性,從而否定了人的社會性,抹殺了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總起來說,他們離開具體曆史條件和社會關係去考察人性或人的本質,這是不科學的。
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繼承前人的研究成果,在唯物史觀的基礎上,創立了人的本質的科學理論。馬克思、恩格斯關於人的本質理論可歸納為三個方麵。
第一,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
人的屬性是多方麵的,但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是指人所具有的和高等動物相類似的生理機能和生理需要,是人類賴以生存和延續的前提條件。自然屬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其一,人具有和高等動物相似的生理構造。如人體是由蛋白質、糖類、核酸和無機鹽等物質構成的有機體,人幾乎具有動物所有的一切器官。如頭腦、四肢、軀幹。其二,人的整個生命活動過程,要受新陳代謝、生長發育、遺傳變異、適應性等生命有機體的基本特性,具有頑強的自然力和生命力。其三,人具有各種自然欲望,包括生存欲、食欲和性欲,不斷地與自然界大氣圈、食物圈、水圈交換能量。其四,人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自然界。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人類產生後,又受自然規律的製約。人的自然屬性是我們研究人生、人的本質的邏輯起點和源頭。但自然屬性是屬於人的自然本能,它隻能表明人和動物的聯係,不能說明人和動物的本質區別。而且,人的自然屬性也已不是單純動物性了,它已在人類長期社會實踐中被人化和社會化了。因而人的自然屬性要受社會屬性的製約和指導。人的自然屬性如果離開社會屬性的指導,就不再是人的自然屬性,而成為純粹的動物獸性了。
人的社會屬性是人所特有的在一定社會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屬性,如勞動、人在勞動中結成的各種關係、語言、思維等。動物的本能是對環境的適應,受自然界的支配,而人類盡管也依賴自然界,但在自然界麵前是具有能動性的。人類能創造工具進行生產勞動,有意識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界,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是全部人類曆史活動的基礎。
第二,社會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
人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辯證統一、不可分割的,同時二者又不是均衡的。
人的自然屬性是人的社會屬性的物質前提,沒有自然生命和人的各種欲望,人就喪失了自身存在的物質基礎,就沒有勞動,也就沒有各種社會關係,人的社會屬性就無從談起。但為何不能說自然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因為自然屬性隻能說明人的社會屬性的自然物質基礎,而不能說明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人的社會屬性是從人的自然屬性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的社會屬性反過來又製約著人的自然屬性。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人的自然屬性就打上了社會屬性的烙印。如人與動物一樣,都有性欲要求,都要繁衍後代。但就動物本身而言,求偶、交配、生育完全是自然本能,無道德規範、無價值觀念導向。人則在一定的道德和法律準則規範下進行求偶,滿足性欲要求。通過結婚登記、計劃生育等法律程序和政策來繁衍後代。
正是因為社會屬性對自然屬性起著決定性作用,所以社會屬性決定著人的本質。忽視了這一點,人與動物就無法區別。上述隻是說明人的共性,還說明不了在各個不同的具體曆史條件下人與人的區別。對此,馬克思對人的本質又深入地進行了研究。
第三,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馬克思在1845年《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並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這是馬克思對人的本質概念的科學表達。
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生活。所謂社會關係,是指人們在共同勞動、生活過程中彼此結成的各種聯係。人不是作為孤立的個體而存在,人們要生存下去,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係。社會關係是一個極為複雜的體係,但歸結起來無非表現為物質關係和精神關係兩大類。物質關係主要指生產關係或經濟關係。包括人們在生產中的生產資料占有關係及由此決定的交換、分配、消費關係。這是首要的、基本的。精神關係是指人們在一定生產關係基礎上形成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等各方麵的社會關係。一個人一出生就必然在這些社會關係中生活,脫離了這些社會關係,就不能生存和發展。人的一切特性,都是由社會關係所決定。
人的本質是具體的、曆史的,在階級社會裏又具有階級性。
人的本質首先是現實的、具體的。人的本質不能抽象地存在於人的統一性、共同性之中,而是存在於現實的、具體的、活生生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係和相互關係之中。研究人的本質,必須把人放在特定的曆史條件和具體的社會關係中去考察。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所決定的。
從動態上講,社會生產力是不斷發展的,由生產力所決定的社會生產關係或遲或早也會發生變化。在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這決定了人的本質是共同勞動、正直無私的。私有製和階級的出現,原始社會那種樸素的正直無私的人的本質必然打上階級的烙印,表現為階級性。這種階級性在不同時代、不同社會形態下具有不同的特征。千百年來,人性中的共同屬性,某些共同感情和觀念如夫妻之愛、父子之情、愛國之心等也具有時代特征,隨著曆史的發展而變化。人類的自由王國取代必然王國後,人的本質將獲得全麵和充分的發展。馬克思關於人的本質學說,深刻地揭示了人的本質是由社會關係總和所決定。同時,在不同的曆史發展階段隨著社會關係的發展而發展,體現了人的本質問題上的曆史唯物論和辯證法。
近現代關於人的本質在中外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理論,可歸納如下:
第一,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人的價值觀念、價值取向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人的“本質自私論”影響頗大。其主要表現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與此相適應,追求個人主義被很多人奉為“人性複歸”的一種時尚。
“人性自私論”是新興資產階級哲學家在18世紀提出來的,他們認為人性中存在一種普遍的共同的永恒的東西,這就是自愛。而自愛的根源是先天就有的自然本性,自愛是後天的道德準則。這種“本質自私論”至少存在以下三個方麵的根本錯誤:
其一,忽視了人的社會屬性。從人的自然屬性中證明本質自私論,混淆了人的自然屬性與動物自然屬性的原則區別,不理解人的自然屬性是已經社會化了的自然屬性。如前所述,研究人的本質要從社會屬性上著眼,而不能從自然屬性上出發。就人的自然屬性和生理需要而言,人有各種自然欲望,需要生存和發展,自愛是合理的,然而這絕不是人的本質,動物也同樣有這種品性。人的生存、發展的種種需要,就是經常講的“個人利益”。個人利益與自私自利二者相似,都表現在自我之中,但二者又有本質區別。人的自然屬性決定人都有正當的個人利益,從這個角度說,個人利益具有客觀性,追求個人利益是必要的。個人利益本身並不等於自私。如個人向社會做出一定的貢獻,社會按其貢獻的大小、好壞給予一定的回報(如工資、獎金、精神鼓勵等)。自私則是把個人利益絕對化。表現是在追求個人的利益時,不惜損害、掠奪、犧牲他人、集體及社會利益而滿足個人利益的思想和行為。當把個人利益淩駕於他人社會利益之上時,個人利益就轉化為自私。在我們現實社會中,自私自利的思想和行為不是天生固有的,是一定的社會環境、文化教育、生活條件等因素影響及個人主觀追求而形成的。
其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曆史的產物,私有觀念產生於私有製社會,是可變的。人類社會已有350萬年之久,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們平等相處、共同勞動、平均分配,不知私有為何物,也沒私有的觀念。私有製的曆史隻有四五千年,生產資料私有製出現後,才形成私有觀念。人類進入到共產主義後,消滅私有製和私有觀念,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社會利益融為一體,就無所謂自私。因而用人類曆史上暫短的階級社會出現的私有社會意識現象,說明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是完全錯誤的。
其三,私有觀念在私有製社會中,也不是存在於該社會的全部人的人性之中。自私隻是存在於一部分人的人性之中。剝削階級中也有先進思想的人,也表現出公而忘私的思想和行為。無產階級隊伍中也有少數人受剝削階級思想的影響成為自私自利的人。因而說人的本質都是自私的,這是片麵和錯誤的。
第二,人的本質都是自由的。
這是法國存在主義者薩特的觀點。其一,薩特認為存在先於本質。人來到世界時,什麼都沒有,後來他要使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就按照自己的意誌而造就自身。他把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是指客觀的物質世界,自為的存在即自我意識。前者是虛無的,後者是真實的,前者通過後者才有意義。概而言之,薩特所講的存在主要是指自為的存在,世界就是自我,事物的本質不是其本身所固有的,而是由人賦予的。人的本質是人以自己的主觀性為出發點進行活動而獲得的。
其二,薩特認為自我存在與自由是一致的。意思是說人的自我存在是一個不斷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謀劃的過程。除了自己自由選擇、設計以外,沒有任何標準可作為依據和約束,從這一理論出發,導出人是完全自由的結論。人是絕對自由的主體。
薩特上述觀念的實質在於,否定社會法律的、道德的準則和行為規範,是無政府主義與虛無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自我選擇、自我設計、自我謀劃、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是人的一種社會屬性,是人的社會實踐的要求,但不是人的本質自身。自由是什麼,自由是對必然性的認識,並根據對必然性(規律)的把握來改造世界。必然是絕對的,自由則是相對的。對客觀的必然性認識得越深刻,對必然性把握得越準確,才越會有自由。自然、社會、思維概不例外。在自然界,各種天體必須遵循一定的軌道運行,否則就會毀掉自身。河水必須按其固定的河道流動,否則會泛濫成災。電流要依導線為運動載體。社會生活也是如此。自由是現代文明國家公民的一種權利,憲法給予肯定。但公民的自由不能超越法律、道德、紀律的規範和約束。無論何人的自由,以不妨礙他人的自由為限。離開法律、道德、紀律約束的自由恰恰是不自由。
第三,自然人性論。
自然人性論片麵誇大了人的自然屬性,認為人的本質就是食欲、性欲、生存欲等自然屬性,否認人的社會性。
自然人性論在實踐上導致的結果是物欲泛濫,把人引到吃、喝、玩、樂的道路上去,使人們滿足於感官肉體上的欲望、要求,忽視理想道德的追求。甚至為追求物質利益而不擇手段。這種狀況在現實生活中、文藝作品中表現相當突出。如文學作品描寫人的野性、人的肉欲目不忍睹,這是黃色刊物的理論基礎,說明自然人性論對社會造成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
上述對人的本質的闡述及批判,是人生價值的理論前提,沒有這一理論前提,人生價值則無從談起。而人生價值的實現,還必須在人的本質理論基礎上樹立科學的人生觀。
人生價值的基本態度--人生觀
什麼是人生觀?人生觀是人們對人生總的看法,根本觀點。人生的問題是複雜的、多方麵的。人們生活在世界上必然發生兩種基本關係:一是人與自然的關係,二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又具體分為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麵的關係。人們在這些關係中生活,必然產生對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態度。這些基本看法和態度就是人生觀。
人生觀的基本內容概括起來大體包括:人生的意義,人生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人與自然界的關係,人們相互之間的關係和意義等;人生的目的,人生究竟是為了什麼,是自我選擇、自我設計、無限製地追求個人私利,還是為社會、集體、他人的利益、幸福而奮鬥;人生的態度和行為,人究竟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是完全為自己躲在狹小的天地裏,過著空虛、卑微的生活,還是投身於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大潮中等。因此,所謂人生觀,就是人們對人生的意義、目的、態度和行為的總的看法和根本觀點。
人生觀的基本問題是個人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關係問題。在對待個人與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關係問題上,存在著兩種根本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個人決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人是決定一切的;另一種觀點則認為,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人、決定人的發展、決定人的思想。前者是唯心主義,後者為唯物主義。
但後者又分為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環境決定人的一切,人在環境麵前是消極的、被動的,無能為力的;另一種觀點認為,人是受環境決定的,然而人對環境又不是消極、被動的,而是積極、主動的。人對環境又有能動的改造作用。前者是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觀點,後者是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由於對個人與物質生活條件的關係的不同回答,決定人們對人生的意義的根本看法。因而也可以說,人生觀的基本問題是人生的意義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