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初探(1 / 3)

教好任何一門課,方法都是很重要的。而語文作為基礎工具學科,其教學方法尤為重要。一名合格的語文教師,既要從理論上掌握教學方法,又應在實踐中靈活地運用,善於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教會學生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所以要探討初中語文教學方法問題,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麵著手,做綜合研究。這是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也是當前開展素質教育的需要。教育個性化思潮是當今世界範圍內一股重要的教育思潮。語文的個性化教學就是在語文的實際教學中,通過教師的努力,在師生對話、學生與文本的對話、生生對話等係列過程中,為學生搭建一個平等的對話平台,讓他們的個性有一個自主、健康的發展空間。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教學卻不多見。在一些旨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實驗中,存在著明顯的理解上及操作上的偏差,甚至在一些教師眼裏,“個性發展”就是“特長發展”,對個性化教學概念的界定以及如何實施的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一、語文教學方法的有效性考察

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的改革,應以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總結我國語文教育的成敗得失,借鑒各國母語教育改革的經驗,遵循語文教育的規律,努力建設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語文課程,在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方麵發揮應有的作用。

課程性質與地位。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麵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

課程的基本理念,全麵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麵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係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麵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麵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麵向世界,麵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教學方法是教師指導學生為了實現教學目的,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一係列辦法和措施。它是教師傳授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和開發學生智力的重要手段。教學,在任何時候都是雙邊的,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聯係的活動方式,是教師發出信息和學生接受信息的途徑,是實現預期教學目標而不可或缺的因素,在引導和激發學生有效學習方麵,具有獨特的意義和作用。教學方法有以下幾個特點:其一,具有相對性。任何一種教學方法,既有優點,也有缺點,語文教學方法也不例外,根本不存在絕對好的方法或絕對壞的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說的:每種教學方法就其本質來說,都是相對辯證的,它們都既有優點又有缺點。每種方法都可能有效地解決某些問題,而解決另一些問題則無效,每種方法都可能會有助於達到某種目的,都妨礙達到另一些目的。其二,具有針對性。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針對不同對象和特點,不同的目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態度,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一般說來,教師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較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對教學方法掌握得越多,就越能找出適合特定情況的教學方法。同時教學設備的多樣化、現代化也為教學方法的選擇提供了可能。其三,具有綜合性。教學方法,是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綜合體。教師教的方法,在於示範、啟發、訓練和輔導;學生學的方法,在於觀察、仿效、運用和創造。其四,具有多樣性。正因為語文教學內容、目的呈現出多樣性,所以,決定了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諸如: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演示法、實驗法、研究法、觀察法、練習法、複習法、獨立作業法、電化教學法、欣賞教學法、愉快教學法、成功教學法等。語文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是語文教育科學化、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單一的教學方法隻能遏製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使語文教學很難達到預期的目的。

個性化教學的定義,個性是個多視角的概念,不同的學科對其有不同的界定。教育學意義上的個性,很大一部分接受了心理學的有關觀點,心理學上人的個性,由精神力量、體力、思想、情感、性格等因素組成。個性是多層次、多維度的複合體,在抽象的意義上講,“個性”包括:每個人的尊嚴和完善的人格;每個人在生理和心理等諸多方麵的獨特性;每個人的獨自主見及其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個性化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語文教學的這一價值取向有其重要的理論淵源,建構主義、對話理論、接受美學、多元智能理論等都對個性化教學做了有力的詮釋和支撐。

個性化教學的意義,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迫切,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有無特長與創新能力,逐漸成為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杆。在這樣的社會中,人的潛能應該得到最大的發揮,人應該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的價值。當代社會的時代精神,就是弘揚個人獨特的社會主體性;努力培養富有個性、有獨立人格、會發展、會創新的人才,也就成為個性化教學的重要任務。個性化教學的教學理念具有人性化,它以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為立足點,使每個學生都能通過個性化的學習充分體現出其在教育中的價值。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和愛國主義精神,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當然,學生在個性化教學中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自主性,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意願與需要;在培養目標一致的情況下,可以有變通的教學形式、方法等。事實證明:個性化教學的實質是使教師和學校管理者嚐試采用適合學生的教學,使他們在個性、社會性和學術性等方麵的成長超過傳統的非個性化教學,教師適應學生是學習過程的核心。

教學方法使用的原則應是:

堅持啟發式。啟發式是教學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則。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激發其思維活動,主動探求知識,增強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啟發式不是具體的教學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學方法使用的原則。教學方式方法千變萬化,種類繁多,但其本質都應是具有“啟發性”的。堅持啟發式原則的關鍵在於既要重視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防止片麵強調教師的權威性;既要尊重學生的自覺性、主動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師要特別注意在啟發學生“內在動力”上發揮主導作用,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堅持最佳組合。現代教學方法一般認為教學任務包括三個方麵:傳授和學習係統的科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發展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培養學生共產主義世界觀和道德品質。這種高度概括的教學任務對選擇教學方法具有方向性的意義。語文教學方法的特征是由語文學科的性質、目的和內容所決定的,對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起作用的是教學目標,所以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充分顧及到具體教學目標的規定。對教學方法的優選和組合應注意它的針對性和啟發性,多樣性和選擇性,實踐性和遷移性。

堅持因材施教。素質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為人與人之間存在差異,所以教育既要麵向全體學生,又要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因材施教的目的是為了調動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讓每一個學生主動地、活潑地發展。在組織教學中把分班教學、分組教學與個別教學結合起來;在教育過程中,貫徹個別對待的原則,講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

語文教學方法種類繁多,如果將它看作是一個完整的係統,可以將眾多的教學方法從三個方麵加以歸納:以教為主的方法係統;以學為主的方法係統;教、學兼重的方法係統。這三個分係統體現著各自的特點,發揮各自不同的作用。

以教為主的教學方法係統。這種教學方法主要是以語言為媒體,傳遞知識信息,靠教師的講述和講解,使學生掌握語文知識。

講授法。它主要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係統地傳授語文知識的一種基本教法。主要用於導語、指示語、結束語、介紹作家作品和時代背景,敘述教材基本事實,分析課文,提示重點,闡明事物和事理,評述寫作範文和習作例文等。

講授法是傳統的教學方法,也是目前學校課堂教學的主要手段,運用講授法能使知識係統化,在較短的時間內交給學生以全麵而準確的知識。在具體教學中,我們鼓勵教師根據教學實際,該講則講,而且要講到位。教師的講解和示範目的是為了傳授知識,並讓學生了解方法,不要因為擔心背上“滿堂灌”的嫌疑而忽視對知識的係統傳授。

串講法。它是文言文教學中有“講”有“串”的傳統教學方法。“講”即講解,“串”即串連,就是把上下文串通起來,實質是“講”,講的特征是“串”,即把詞、句、語段、段落、全篇連貫起來的係統講解。串講法一般有兩種,一種是翻譯式串講,一種是概括式串講。翻譯式串講,就是以今語釋古語,從現在注釋的角度說,就是把古文譯成白話。

翻譯式串講的特點與古文今譯相近,但又有所區別。首先,古文今譯是把古文中的每一句話都譯成現代漢語,不能有遺漏,翻譯式串講則是有選擇的今譯,隻把那些較難理解的句子或段落譯成現代語言,而那些隻需解釋個別語詞就能讀懂的句子則不必翻譯,因此在形式上比古文今譯要靈活一些。另外,古文今譯既要求忠實原作,又要求譯出的文字通順、流暢、準確,盡量反映出原作的風格特點和感情色彩,渾然一體,讀來朗朗上口,不能有支離生澀、前言不搭後語、文氣不貫的感覺。而翻譯式串講,由於針對的是一句句的話,所以不必過多地考慮全文的連貫性,隻要能通順、準確地解釋出全句的意思,就基本上算達到了目的。

概括式串講,是在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對其意義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話解釋出來,而不用語詞對譯的方式。當句子的含義比較豐富、深刻,用翻譯式串講無法充分表達時,就需要用概括式串講。

串講法的應用有利於發揮教師“講”的主導作用,保持講的整體性和係統性,變單方麵的教師講為師生雙邊活動,避免煩瑣,興之所至,信口開河,而有利於提高講的藝術性,抓住重點,以保持學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要防止教師唱獨角戲,主觀注入,平鋪直敘。

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係統。以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努力培養學生樂於學習,學會學習的方法。

討論法。它是在教師指導下,通過以學生為主體的集體對話和互學形式,進行學生之間或師生之間多向信息交流,借以實現語文教學目的的一種常用教法。它從根本上改變了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民主教學思想。

研究法。它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自學研究的方式,借以掌握語文知識,培養語文能力的一種有效教法。它突破了傳統教法重教輕學的局限,體現了現代教學思想的轉變。

教、學兼重的教學方法係統。

問答法。這是在語文教學中,以問題為中心組織課堂教學的一種常用教法。主要通過教師提問,學生答問,或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引導學生解疑辯難的對話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在現代教育培養全麵型人才理論指導下創新的教學方法。強調要進行情感教育,以情動人,以美感人;注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和能力,充分發掘語文課的教育功能。教師和學生的思想感情,交融互滲於作品所描繪的客觀景物之中,形成主觀情思和客觀景物相統一的審美境界,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培養其高尚的審美情操,進而使學生思維水平不斷提高。

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在教學中大體經過三個過程:首先,導其入境,就是引導學生進入文學作品中所描繪的氣象萬千的境界,感知作家所描繪的畫麵、人物、情調或氣氛與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融合,這裏無論是自然美還是社會美,不入其境就不可能有對美的強烈感受和盡情想象,不能領略作者:“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的情懷。教師可以借助電化設備,提供與課文有關的視聽形象導其入境,也可以借助詩意或是描摹的語言,將學生帶入意境之中,去感知美,發現美。其次,激其情感。文學作品是藝術家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多以情感人,其中蘊含著豐富的美的內容,無論是優美還是壯美,必將激起讀者的情感共鳴,作家在寫作時灌注了濃烈的思想感情,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就要飽含深情,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與課文中的情感交流,產生共鳴。教師也隻有充分挖掘課文語言和內容方麵的情感因素,潛心體味,並用精心錘煉的優美語言表達出來,才能喚起學生的共鳴。最後,領其評價。教師在引導學生感知、理解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作出正確的審美判斷,識別真善美和假惡醜,提高審美鑒賞力,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