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應該“以正合,以奇勝”。
當企業在追求“以奇勝”時,務必不可忘記“正”才是根本。
可是,美的涉嫌用“空進空出”方式造假微波爐市場占有率,陷入“回購門”。當深圳一居民家中美的電冰箱爆炸起火,一廣州消費者使用美的電磁爐出現事故,美的自始至終拒絕承認自己的產品質量有問題。加上近期美的挑起的“技術口水戰”,空調行業陷入亂戰之中……
在此,單純評論美的的產品質量問題,因為在美的的行為背後,是觀念的問題,是營銷觀念、經營理念等一係列關係到企業根本的問題,是暴力營銷在毒害企業。僅僅一念之差,我們看到了在暴力營銷之下,某些企業對待整個行業的野蠻態度,對待消費者不誠實的態度,對待競爭對手拙劣的態度。這些企業由此喪失了誠信,喪失了方向和責任感,喪失了品牌真諦,在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如今在國內,相當一部分企業未能從戰略角度看待企業的社會責任問題。在這些企業看來,企業的社會責任無關宏旨,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無關,因此,它們隻顧眼前利益,隻顧爭搶市場份額,采取各種不正當競爭手段,甚至漠視消費者的健康、生命。蘇丹紅事件、毒奶粉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等,破壞性的DNA已經讓企業嚴重變質。
與之相反,20多年前,張瑞敏揮舞鐵錘砸向有質量問題的電冰箱。事實上,張瑞敏是在向海爾人、海爾電冰箱的消費者告知海爾的社會責任,海爾的血管裏流淌著充滿責任感和驕傲感的血液。由此,海爾受到了華夏人的尊重。
華夏總理在談及企業和經濟發展時說:“隻有把看得見的企業技術、產品和管理,以及背後引導他們並受他們影響的理念、道德和責任,兩者加在一起才能構成經濟和企業的DNA。”這是建設性的DNA。與之相反的,暴力營銷的破壞性DNA是什麼呢?
暴力營銷的破壞性DNA是企業戰略的缺失。
縱觀“世界500強”企業,其共性就是以戰略為導向,習慣從戰略角度看待經營問題,比如在戰略指引下設立專門負責企業社會責任的部門,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發展戰略的一部分。
而國內企業的“技術口水戰”、“價格戰”、“終端戰”,表麵看上去是對競爭對手的一種“有力”打擊,但實際上是在“踐踏”整個行業。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正常的競合關係下,整個行業才會有“空間集群效應”。從這個意義上看,共贏才是正道,共贏才是企業存在的真正價值。
是品牌與未來發展之關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競爭無國界化的進程中,華夏一直充當著“世界工廠”的角色,為全球消費者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但華夏一部分企業生產的產品卻經常因為質量問題受到質疑,長期以來,大部分企業隻能享有產業鏈末端的微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