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羽笑笑:“叔父莫急,此事其實不難。小侄夕日從家叔口中聽聞川蜀一代采礦、冶煉之術甚為發達,據聞自春秋起,那裏便有了精湛的鍛造之術。若能從蜀地招募大量精通兵器打造之人來我上蔡,可解兵器不良之急。”
甄逸聞言,眼前一亮,讚道:“賢婿當真見識廣博,若非你提及,老夫險些忘卻。當初的確聽聞長女薑兒言說蜀地鍛造之術精湛,那時她初嫁西蜀,我忙於置辦酒宴不甚在意。今日連賢婿你也知曉蜀地的鑄造技藝,想必其定有過人之處。你且說要如何做,老夫親筆書信讓薑兒替你辦妥。”
淩羽自然也是因為甄逸長女遠嫁巴蜀的緣故才來找他,遂將細節說與甄逸,待甄逸一一記下,臨末還叮囑道:“聽聞蜀郡有一鑄刀名士,姓蒲名元,技藝純熟,獨具一格,若能尋得此人來我上蔡,必是我甄家士卒之福。”
淩羽並非妄言,這蒲元造刀技藝出神入化。史書記載,他曾經在成都為劉備造刀5000把,上刻“七十二煉”。後來又在斜穀為諸葛亮製刀3000把。據說,他在冶煉金屬、製造刀具上所用方法與常人大不一樣。鋼刀製成後,為了檢驗鋒利程度,他在大竹筒中裝滿鐵珠,然後讓人舉刀猛劈,結果竹筒“應手靈落”,豁然斷成兩截,如同斬草一般。而簡內的鐵珠也被“一分為二”。因此,蒲元的製刀技藝“稱絕當世”,他所製的鋼刀也因如此“削鐵如泥”而被稱為“神刀”。
而還有一事,則更能體現其對淬煉術的深厚造詣。有一次蒲元造刀,當刀到“白亮”的程度時,需要進行淬火處理,他沒有就近使用現成的漢水,而是專門派人到成都去取蜀江水。許多人感到很驚訝,蒲元則解釋道:“漢水純弱,不任淬;而蜀江水比較爽烈,適合淬刀。”當水從成都取回來後,蒲元用刃一試,當即說道,“此水中已摻雜了涪水,不能用。”可是取水者卻想抵賴,硬說沒有摻雜其他水。蒲元當即用刀在水中劃了兩劃,然後說道:“水中摻進了8升清水,還敢說沒有。”取水者見勢不妙,趕忙叩頭認罪,道出實情。原來取水者從成都返回,行至清津渡口時,不小心摔倒在地,將取來的水灑出去很多。他驚恐萬分,生怕回去難以交差,情急之中取了8升清水摻在其中,以為神不知鬼不覺,可以蒙混過關,沒料想卻被蒲元一眼識破。在場的人無不被蒲元的奇妙技藝所折服。由此可見,蒲元對淬火工藝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已經掌握了不同水質對淬火後鋼的質量影響的規律,因而很注意對水質的選擇。
不管史書記載有多少屬實,但至少說明這蒲元在當時的鍛造行業中絕對是個中翹楚,淩羽自然想將其籠絡麾下。
甄逸知道淩羽一向穩重,既然他提起此人,料其必有奇藝,於是便在信中強調了此事。甄逸將寫好的書信交予淩羽過目,審視一遍後,見諸事詳盡,淩羽起身告辭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