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實在不象是一個經曆了幾千年滄桑的民族應有的做法。
在現代化的韓國,你處處可以見到對曆史的尊重和珍視。在大廈、大型企業、高速公路之間,還刻意保留著許多古老的東西--從建築到生活方式。甚至曆史上漢文化圈的某些獨特的文化生態,現在還活生生地生存在韓國。最初知道這些的時候,我又驚訝又感動。
中國學者彭林在一篇訪韓筆記中,記載了他訪問韓國時在幾位韓國學者家中見到的令他驚訝和情景。
彭林造訪了對韓國傳統文化造詣頗深的金兌仁家。這位中國學者他在筆記中有點驚訝地記敘到,金先生的家在慶尚南道一個叫“桂八”
的偏僻山村,象古代的隱士一樣,耕讀為業,一個人親自耕作六十畝農田。金府外屋門的上方,寫著“小學世家”
四個大字,原來金先生的祖上是韓國名儒,對中國小學頗有研究。旁邊又有金先生親自題寫的“用因堂”
一匾,這是取自《孝經》“用天因地”
之義。
主人用韓國風味的家宴招待了彭林先生。飯後,賓主談起古代文化,甚為相得。金夫人專門為中國客人用古法吟唱了蘇東坡的《赤壁懷古》,這種唱法在中國可能已經失傳了吧,“歌聲時而婉轉,時而激越,有一瀉千裏之勢,一氣唱完,博得滿堂彩。在國內我從沒有聽到過這樣的吟唱。”
接著,金夫人又吟唱了朱熹的《小學序》,而這位來自中國的學者,在這樣的場合下,隻能以一首中國民歌應付場麵。
彭林先生拜訪的另一位學者叫河有楫。這位先生在現代的韓國社會裏還依照古禮生活,日常起居,交友待客,祭祖敬宗,無不如此。母親去世時,他按古禮守孝三年。彭林到河氏府上時,正是中秋。中秋與端午、春節是韓國的三大節日,在韓非常受重視,也是絕大多數家庭祭祖的日子。祭祀前一天,河先生齋戒沐浴,次日清晨,隻見家裏上下一片忙碌,在河先生的主持下,全家人按輩份跪列在祖宗神位之前,祭祀的過程與向生人敬獻酒食完全相同。他的長子順序為祖先獻酒薦飯,時間和生人吃飯所用時間相當,長達一個多小時。這就是孔子說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河有楫先生是知名的禮儀專家,每年春秋兩季,韓國的一些書院舉行傳統的祭享時,都請他去指導。在那一天,他頭戴儒冠,身穿黑色祭服,指揮若定。韓國學生在他的指揮下,畢恭畢敬,向孔孟行禮。
在韓國,現在還有完全按傳統方式教學的學院。比如京畿道南揚州市的“泰東古典研究所”
。這個學校的課程以四書五經為主,學生必須象古時的書生那樣在第一年內背誦“四書”
,“四書”
中孟子最長,可分兩次背完,一次四小時左右,其它的都必須一次背完。這裏的讀書方式完全是古代的,背誦時,即用“誦”
的方式來背,抑揚頓挫,有聲有調。據說,隻有這種方式才能保證學生紮實地掌握古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