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楚河漢界(1 / 1)

拒絕了陸賈,壞消息馬上來了,英布在九江鹹魚翻身,趕走楚軍重新霸占了壽春、廬江兩郡,對楚國南部構成巨大威脅。

項羽板著手指頭算來算去,自己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中,除了光杆司令齊王田都外,現在隻有衡山王吳芮和臨江王共熬尚未與自己撕破臉了,他二人若能幫我湊個一二十萬人來,我就對劉邦來個最後一擊,我就不信破不了他的防線。

項羽總想著與劉邦正麵對決,從來沒思考過換種方式進攻,人家希特勒都知道繞過馬奇諾防線,你咋就這麼死板呢。

項羽的使者去了半個月回來了,報告霸王,劉邦捷足先登已經說降了衡山王吳芮,而臨江王共熬已病故,新臨江王共尉(共熬之子)表示要堅決執行先王的中立政策,不幫漢,不助楚,你們打你們的,愛好和平的臨江國人民隻發展經濟不摻和戰事。

項羽差點兒都要吐血了,十八路諸侯竟然是十八隻白眼狼,沒一個懂得感恩的,真後悔當初在鹹陽時不把他們一個個劈成兩半。

這樣拖下去我的楚國就要完了,必須想辦法打破僵局,要麼進攻,要麼妥協,要麼撤回江東革命根據地東山再起。

對於ABC三個選項,項羽最想選A,可是在滎陽、成皋、廣武山上鏖戰了四年都無法突破劉邦的防線,進攻已成為空談,不現實。至於C,寧死也不能將戰火燒到自己的家鄉去呀,堂堂西楚霸王未給家鄉百姓一丁點兒實惠也就罷了,怎能禍害父老?

君子報仇十年不晚,經過三天痛苦地思想鬥爭,陷入絕境的項羽終於說服了自己,先饒過劉老頭,待緩口氣後再來找他理論。

劉邦也不知道是救父心切,還是想再耍一耍項羽,竟然在陸賈回來後第三天又派出一人前往楚營遊說,這個人姓候,史稱候公,劉邦派他去之前竊竊私語一番後說,如此如此必定成功。

侯公見了項羽直接說霸王,你看楚漢相爭四年不分勝負,要不以鴻溝為界,西歸漢,東歸楚,以後井水不犯河水,我們楚漢兩國互不幹涉內政你看如何?實話對你說,漢王老了,再跟你拚幾年即便贏了當上皇帝又有什麼用,吃也吃不動,玩也玩不動,眼睜睜守著一大堆傾國傾城的美女和金光閃閃的財寶發呆?還不如就做個漢王及時行樂,反正諾達的巴蜀、漢中、三秦、河南已經足夠享受幾輩子的了,爭得再多也是多餘的。

這話入情入理,不由得項羽不信,因為劉邦好酒貪色人人皆知,這才像他的心裏話,這一番說辭用不著測謊儀驗證,絕對假不了。

況且劉邦被項羽大二十多歲,世界是項羽的,也是劉邦的,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最終還是項羽的,我武功遠超劉邦就不說了,就憑我比他年輕,這個世界也終將是我西楚霸王的,他老劉拿什麼跟我爭!

兩個人都有這個意思,好事自然而然就成了,好比談戀愛,你願意我願意那不領證還等什麼。

正式簽約開始了,按說雙方法定代表人應該麵對麵的坐下來聊聊,至少握個手,合個影,碰個杯之類的,但劉邦死也不敢去見項羽,隻好派候公作為全權代表去楚營簽署這一偉大的協議。

公元前202年九月,雙方約定以鴻溝為界,從此以後互不幹涉內政,互不侵犯領土,睦鄰友好,永為兄弟之國。

簽完協議後,候公提出既然楚漢二王約為兄弟,楚漢兩國互為友邦,那就應該輪番撫養共同的老爹劉太公,霸王已盡孝三年,現在也該輪到漢王盡孝了。

好惡心哦,要討回老爹就直說,拐彎抹角說得這麼堂而皇之讓人聽了真想吐,項羽冷冷一笑你將劉邦的爹和老婆都帶去吧。

項羽想,等我回去收拾掉英布、韓信、彭越,將局勢穩定了,回頭再來滅你劉邦,對了,連你老爹一起滅。

當候公、劉太公、呂雉坐在馬車上緩緩地駛出滎城,一邊揮手一邊朝著成皋而去時,楚漢雙方的將士們激動地熱淚盈眶,歡聲雷動,停戰了!和平了!可以回家耕田再也不用打仗了……

在無休止地廝殺中,士兵們殺敵立功升官發財的理想被殘酷的現實消磨得一幹二淨,血與淚的事實教育了大家,所謂的封侯拜相隻不過是帝王將相們畫出的一張彩票,說是能中獎,也聽說過別人中了獎,但自己傾家蕩產豪賭一把贏來的全是一堆廢紙片。

從此以後楚河漢界涇渭分明,你不犯我我不犯你,楚漢廝殺了四年的戰士們現在變成了朋友,數萬將士在鴻溝兩邊載歌載舞歡慶了一整天,然後說了聲拜拜,各自回營收拾行囊準備走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