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貓頭鷹能夜間捕食?
貓頭鷹,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夜貓子”,是專門在夜間出來捕食獵物的鳥類。它們夜行晝息,捕食的獵物主要是鼠類。
因為是在夜間出來活動,因此,貓頭鷹的視力好得驚人。因為它能感覺到獵物體表散發出來的熱量,也就是說,貓頭鷹的眼睛能捕捉到人眼所看不見的紅外線。
所有的鳥類、鼠類都能放射出紅外線。而凡是對紅外線極為靈敏的動物,都能準確地判斷出獵物的位置,從而將它捕獲。
貓頭鷹的眼睛就能感覺到紅外線,因此,即使是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夜裏,隻要老鼠一活動,貓頭鷹就能立即將它們捕獲。
為什麼貓眼的瞳孔到夜間會變大?
其實,人眼睛的瞳孔也會隨著光線的強弱而改變。如果瞳孔不調節光量,光就要損傷眼底部的視網膜。不過,比起貓眼瞳孔的調節能力,人眼睛的調節能力就差遠了。
貓的眼睛從早到晚都在變化。貓眼睛的瞳孔雖然很大,但是眼睛瞳孔的括約肌是上下交叉的,收縮能力特別強,它能使瞳孔強烈地收縮,直至完全閉合。因此,在白天,當強烈的陽光照射時,它的瞳孔可以縮成一條細縫。而在夜間,瞳孔可以睜得又大又圓。
正是由於貓眼的瞳孔比人具有更大的收縮能力,所以,對光線的反應也比人要靈敏得多。
但人的瞳孔肌肉是均勻地長在瞳孔的周圍,所以不能象貓眼那樣調節到一條細縫。
為什麼鳥類的骨骼是空的?
我們都知道,在人類和大多數動物的骨頭裏都有骨髓,骨髓具有造血功能。可是,你知道嗎?鳥類的骨頭裏麵是空的,重量極輕,可以漂在水麵上。為什麼鳥的骨頭是空心的呢?鳥同各種動物一樣,為了在自然界生存,就必須使自己適應環境,不然就會被大自然無情淘汰。
鳥類的這一特征是為了適應飛翔生活。要想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飛,就必須具有適合於飛翔的身體結構。總而言之,鳥類的身體內部,包括內髒器官都必須具備能使體重減輕的構造。所以鳥類沒有膀胱,一有廢物就立刻能排泄出去,以此來減輕體重。
不僅是鳥類,許多動物都具有獨特的身體構造,這些特征都是適合於它們生存而天生具備的。
蝙蝠一邊飛一邊發出“吱、吱”的聲音,同時,它還會發出一種我們人耳無法聽到的高頻聲波。這種聲波一碰到物體馬上就會反射回去,蝙蝠就是利用這種反射聲波來判斷物體的大小和距離,因此,它在飛行時不會撞到電線或牆壁上。
為什麼象的鼻子和門牙特別長?
眾所周知,大象的身軀高大笨重,四肢發達,尤其突出的是又粗又長的鼻子和門牙,是陸地上其它動物所不及的。
其實,大象並不是生來就長成這樣的,可後來身材長成現在這樣,完全是為了適應生活環境。
我們知道,象是草食性動物,由於口與地麵距離很遠,這給取食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長期的生存鬥爭中,象的上唇逐漸變長了,而鼻子也隨之伸長,這樣就能很容易地取到陸地上的食物。
再來看看象的一對大門牙,它們是沒有齒根的,能終生不斷地生長,而且永不脫落。象的這一對長牙也是為了適應周圍環境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