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部偏汗
偏汗指汗出偏於半身,半身不出汗而言。麵部偏汗是指患者半側臉不出汗,祖國醫學有“汗出偏身,使人偏枯”的記載,屬祖國醫學中汗證範疇。
治法(一)
(取穴)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操作)取患側太陽穴。經顴骨下透下關麵達頰車穴。用強刺激手法,即大幅度提插撚轉以患側出汗為度。隔日1次,7次為1療程,每療程間隔3-5天。
(來源)中醫雜誌,考場綜合征
考場綜合征是指由於考生精神過度緊張而產生的頭昏、頭痛,麻木,反映遲純,思維緩慢,記憶力缺失,手顫,甚則昏倒在地,不醒人事等神經功能紊亂的一係列證候。
治法(二)
(取穴)百會。位於頭部,當前發際正中直上5寸,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刺法)以30號不鏽鋼毫針,用補或瀉的手法常規進針,得氣後行複式補瀉,其中包括迎隨、徐疾、提插、九六、開闔等單式手法。進針深度平刺1.2寸,留針30分鍾,在考場上根據發病情況隨時進行針刺,繼續留針直到考完為止。預防發作是在考試前一天晚上針刺,第二天早晨起來前起針,留針8小時。
(來源)中國針灸。
冷淚
冷淚指眼睛不紅不腫,目內眥常有淚水流出,迎風更甚。
治法(一)
(取穴)睛明。在麵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
(操作)仰臥位,囑患者合眼,消毒後,醫生以左手輕推眼球向外側固定,右手提針,沿眼眶內緣直刺入皮層,緩慢刺入0.7-1.0寸左右,得氣後留針30分鍾,不撚轉,不提插,出針時用棉球按壓局部,以防出血。每日針刺1次,5次為1療程,療程間休息3天。
(來源)中國針灸。
治法(二)
(取穴)太陽。在顳部,當眉梢與目外眥之間,向後約一橫指的凹陷處。
(操作)以28號毫針直刺患側太陽穴深約1寸,得氣後留針30分鍾。起針後可在太陽穴區拔火罐15—20分鍾。
(來源)中醫雜誌。
岔氣
岔氣是指因活動不利,突發胸脅內聚集疼痛,甚者不能行走、說話的病症,屬祖國醫學脅痛、胸痛範疇。
治法(一)
(取穴)內關。在前臂內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和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操作)強刺左側內關,待上傳後,令其深呼吸,3次吸氣後痛減。留針15分鍾,中間撚轉3次。
(來源)新中醫。
治法(二)
(取穴)支溝。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3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操作)取患側支溝穴,得氣後行瀉法,然後令患者活動或深呼吸,疼痛立消。
(來源)筆者經驗。
治法(三)
(取穴)夾脊。位於疼痛區相應脊髄節段的脊柱旁開0.5寸。
(操作)取疼痛同側相應節段的夾脊穴,針入後,令針感沿肋間傳至疼痛區。然後令患者深呼吸或活動,疼痛立除。
(來源)筆者用此法治療多例,甚效。
嗬欠頻作
指由於某些原因嗬欠頻繁發作,影響正常生活的病症。
(取穴)下關。在麵部耳前方,當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
(操作)取雙側上關穴,針入1.5—2寸。
(來源)陝西中醫。
下肢發涼
無明顯原因,患者以下肢發涼為主症的疾患。
(取穴)承山。在小腿後麵正中,委中與昆侖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凹陷處。
(操作)單純針刺承山穴,用平補平瀉法,以針感上下均達發涼部位為度,留針20分鍾。
(來源)陝西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