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內科疾病(一)(1 / 1)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俗稱“吼巴”。表現為發作性氣急、喘憋、哮鳴、張口抬肩、多汗、呼吸困難。患者多被迫采取坐位或跪位。一般每次發作幾十分鍾內可緩解,也有數日不緩解者。

治法(一)

(取穴)孔最。在前臂掌麵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刺法)將針快速刺入孔最穴3—5分,得氣後施焊祛,要求感應向上傳至同側胸部,向下傳至同側拇指,加電針,留針30—60分鍾。

治法(二)

(取穴)定喘。在背部,當第七頸椎棘突下旁開5寸。

(刺法)平補平瀉法,留計30分鍾。

(來源)針灸學報。

治法(三)

(取穴)魚際。在手掌拇指本節(第一掌指關節)後凹陷處,約當第一掌骨中點橈側,赤白肉際處。

(刺法)每次隻針一側,每日1次或每發作時針1次,左右交替使用。刺時針尖向掌心斜刺,深5分左右。出現針感後留針20—30分鍾,留針期間每隔5分鍾撚轉行針1次。針刺10次為1療程或每發作時針刺。

(來源)中國針灸。

治法(四)

(取穴)四縫。在第二至五指掌側,近端指關節的中央。

(刺法)掌麵向上,手指伸直,用三棱針快速點刺,刺入約2—3毫米,擠出黃色的粘稠液體。3天1次。

(來源)《現代針灸臨床聚英》,1987,中醫古籍出版社。

治法(五)

(取穴)肺,俞。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寸。

(操作)用中藥麻黃、細辛、幹薑各15克,白芥子30克,共為細末與麵粉50克混合,每次6克,以麝香油調成糊狀後,置傷濕膏上貼雙側穴上,每次換藥隔2天,連用3次,敷後局部有麻灼感。(來源)《現代針灸臨床聚英》,1987,中醫古籍出版社。

治法(六)

(取穴)八縫。

(刺法)局部消毒後,用三棱針或8—12號注射針頭直刺指縫正中間深約8厘米,出針後擠出白色或淡黃色粘稠液體。隔3天或7天後再刺。

(來源)浙江中醫雜誌。

治法(七)

(取穴)天突。在頸部,當前正中線上,胸骨上窩中央。

(刺法)令患者微仰頭取穴,先直刺2分,然後將針尖轉向下方緊靠胸骨後壁緩慢刺入5—1.5寸,待針下有沉、澀、緊等針感時,再左右撚轉10—20秒,留針5—15分鍾。

治法(八)

(取穴)內關。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刺法)進針得氣後,行瀉法(撚轉)補瀉入患者自覺有麻木感上行至腋,症狀開始改善,約6分鍾後,哮喘已基本緩解,留針及間歇行針半小時後起針。

(來源)新中醫,

治法(九)

(取穴)扶突。位於頸外側,結喉旁,當胸鎖乳突肌前後緣之間。

(刺法)取雙側扶突穴,竄脹樣針感由頸部向下傳至胸內,胸內有熱感。

治法(十)

(取穴)1穴。位於食指第一節指腹正中,男左女右。

(刺法)常規局部皮膚消毒,鋪巾,縱切口1厘米,深達皮下,剪除部分皮下組織,閉合止血鉗伸入切口達骨膜麵,來回搗動數次加強刺激,然後埋入1號醫用羊腸線2段,每段1-2厘米,包紮切口。

古方輯錄

1.豐隆穴《肘後歌》雲哮喘發來寢不得,豐隆刺入三分深。”

2.太溪穴《甲乙經》雲胸脅支滿不得俯仰,潰癰,咳逆上氣,咽喉喝有聲,太溪主之。”

3.足三裏穴《席弘賦》雲虛喘須尋足三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