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枕

45歲的王先生工作勞累了一天,感到非常疲乏,覺得臥室裏空氣悶熱。晚飯後他開窗透透氣,躺下不久便酣然入夢,早晨起床後即覺頸部疼痛,轉動不靈,一動則疼痛加劇。去醫院看醫生,醫生告訴他是落枕了。

落枕是怎樣發生的

落枕是臨床上的常見病,此病多因睡眠時姿勢不正或枕頭高低不合適所致,也可因睡臥時頸肩部外露感受風寒或頸肩部外傷(如突然扭轉等)引起。本病的特點是頸項一側或兩側酸楚疼痛,頸項強直,俯仰及左右轉動不利,動則疼痛加劇,疼痛呈牽扯狀,甚至可牽引及頭部、背部、上臂疼痛,患部有輕度僵硬並有明顯壓痛。

自我和家人按摩如何治療落枕

我們所討論的按摩治療主要針對非外傷所造成者,且隻要操作得當,療效極好。由外傷所造成者應赴醫院就診,不能自己盲目按摩。

一、自我指壓法

1.按壓阿是穴(即疼痛點)。在2分鍾內,用食指和中指按順時針方向按壓阿是穴36圈,再用拇指按逆時針方向按壓36圈。

2.按壓風池穴(位置詳見書末“附:常用穴位”。餘同)。在1分鍾內,用雙手拇指同時按順時針方向按壓風池穴36圈,再按逆時針方向按壓36圈。

3.按壓天柱穴。在1分鍾內,用雙手拇指同時按順時針方向按壓天柱穴36圈,再按逆時針方向按壓36圈。

4.按壓養老穴。在2分鍾內,先用右手拇指按順時針方向按壓左側養老穴36圈,再按逆時針方向按壓36圈。接下來,再用左手拇指按壓右側養老穴,方法同左側。

5.按壓落枕穴。在2分鍾內,先用右手食指按順時針方向按壓左側落枕穴(在手背第二、第三掌骨間,掌指關節上0.5寸處)36圈,再按逆時針方向按壓36圈。接下來,再用左手食指按壓右側落枕穴,方法同左側。

6.按壓外關穴。在2分鍾內,先用右手拇指按順時針方向按壓左側外關穴36圈,再按逆時針方向按壓36圈。接下來,再用左手拇指按壓右側外關穴,方法同左側。

7.按壓承山穴。在2分鍾內,先用右手拇指按順時針方向按壓左側承山穴36圈,再按逆時針方向按壓36圈。接下來,再用左手拇指按壓右側承山穴,方法同左側。

二、家人按摩法

1.患者正坐位,家人拿其風池穴及頸項部,力量先輕後逐漸加重,然後保持較重的手法操作2分鍾。

2.患者正坐位,家人拿其肩井穴,操作要求同上。

3.患者正坐位,家人用拇指按揉患側壓痛點,按揉的同時囑患者緩慢轉動頭部,待壓痛基本消除後,再找別的壓痛點如法施治(壓痛點常常不隻局限於頸項部肌肉,還多見於患側肩胛骨內緣的背部肌肉)。

4.患者正坐位,家人用指撥法彈撥其兩肩胛骨內緣的背部肌肉,時間約2分鍾。

5.患者正坐位,家人用小魚際在其兩側頸部、肩部做揉法,著重在患側頸肩部操作,力量力求深沉柔和,以兩側頸肩部肌肉完全放鬆為度。

6.分別以拇指點揉雙側落枕穴各2分鍾。

7.頸椎拔伸旋轉複位法。操作時應在患者頸肩部肌肉最大限度放鬆的前提下進行(先使患者頭部輕微擺動,同時即可感知其肌肉是否放鬆)。本法操作完畢後,再用輕快的拿風池、頸項及拿肩井法結束。

常用的治療落枕的方法有哪些

一、推拿按摩手法

1.點穴彈筋法。用拇指按壓痛點以分筋撥絡後,醫者用兩手挾持患者頸部肌肉,向上提起後迅速鬆脫,使氣血通暢,肌肉鬆弛,再用拇指理順項韌帶及棘上韌帶,順肌肉起止方向平穩施壓。

2.按摩法。患者坐於低凳上,醫者立於其後,一手扶患者頭部,另一手用拇指揉捏頸部肌肉壓痛處數次。然後,按壓風池、風府、天柱、肩井等穴。醫者用魚際或掌根推揉患側肩部肌肉,提捏斜方肌,被動運動肩關節,鬆弛肌肉。再按摩患者兩側頸部肌肉使其放鬆,並逐漸按壓頭部使其屈曲。

3.牽引旋轉法。醫者兩手托住患者頭部做頸項牽引,慢慢旋轉、屈伸,使頸部肌肉放鬆;然後旋轉至感到患者肌肉最緊張時,乘其不備,稍稍加速搖轉,增加旋轉度10°~15°,可鬆弛被牽拉緊張的肌肉。但動作要輕柔、正確,絕不能使用暴力硬扳,以免加重損傷,引起不良後果。

二、藥物療法

1.內服藥。治宜疏風散寒、舒筋活血,可用羌活勝濕湯、蠲痹湯、葛根湯。也可配合口服消炎鎮痛西藥如消炎痛(吲哚美辛)、芬必得(布洛芬)等。

2.外用藥。外用傷濕止痛膏、風濕跌打膏等。

三、針灸治療

取落枕(直刺或向上斜刺0.5~1寸)、外關、懸鍾等穴,行強刺激,同時活動患者頸部。

四、練功療法

做頭頸部的俯仰旋轉活動,以舒筋活絡,增強頸部肌肉力量。

五、其他療法

中藥熨燙、理療或頸托牽引等。

落枕如何預防調護

1.注意頸肩部勿直接受風,避免風寒之邪侵襲。

2.居室環境宜安靜、舒適,空氣新鮮、陽光充足,溫度、濕度適宜,避免潮濕。

3.注意調整枕頭高度、硬度以及調整睡眠姿勢,避免睡眠時項背部過度彎曲。枕頭高度以一拳頭高為宜。

4.可配合治療,在痛處外貼傷濕止痛膏之類藥膏。

5.心理調護。因落枕大多數能自愈,對身體並無多大妨礙,故一部分患者存在輕視疾病的心理,乃至忽視了治療與預防,導致病情遷延或反複發作。另一方麵,一部分病情較重的患者因不了解疾病而擔心疾病預後,產生焦慮心理。醫生應加強與患者的交流溝通,給予必要的病情解釋及衛生宣教,使其消除顧慮,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肩關節周圍炎

李女士年近50歲,從事辦公室工作,平素身體一直都很好,最近3個多月早上起床後梳洗時總感到左肩部不適,有酸脹感,逐漸出現穿衣都抬不起胳膊。到醫院看醫生,被診斷為肩關節周圍炎。

什麼是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又叫肩周炎或肩關節周圍組織炎,是中老年人的一種常見病。其發病原因多為在關節退行性改變的基礎上,肩部輕度外傷、過度勞累或受寒等。一般無全身症狀,多數患者覺得肩膀靜止不動時比活動時痛,晚上睡覺時比白天上班痛,這隻是發病初期的現象。過了一兩個月後,患者患側的肩膀活動開始受到限製,之後,患者會感到肩膀劇痛,這種疼痛可順著肩部往上放射到頸部或沿著上臂痛到肘部。

肩關節周圍炎多數隻發生在其中一側肩膀,兩邊肩膀同時患病的較少。因此病多發生在50歲左右,有人稱它為“五十肩”。人們認為本病多為肩部受風寒而致,故又稱為“漏肩風”(例如某些患者局部特別怕風)。又因病久後常見肩關節僵硬,不能活動,好像凍結了一樣,所以也叫它“凍結肩”或“肩凝症”。(例如,某些患者雖在夏日炎炎之際,也仍然感到肩部冰冷,不得已還得穿棉坎肩等)現代醫學證明,肩關節周圍炎是一種無菌性的,找不到病原菌的炎症,其發病往往與外傷、勞損、局部外感風寒有關。

中醫學則認為,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生,除了與年老正氣不足關係密切外,主要是肩部受到風寒濕邪的侵襲。例如久居濕地、風雨露宿、夜寐露肩當風,以致風寒濕邪客於血脈筋肉,影響經絡氣血流通,脈絡拘急而疼痛,寒濕之邪浸淫筋肉則屈而不伸,痿而不用,就發生了肩關節周圍炎。本病發病初期常感肩部疼痛難忍,尤以夜間疼痛為甚,睡覺時常因患肩怕壓而取特定臥位,翻身困難,疼痛不止,輾轉不能入寐。這時如果怕活動,未接受治療,將逐漸出現關節功能活動受限,影響日常生活,端碗用筷、穿脫衣服、洗臉、梳頭及洗澡等動作都感到困難。病重時生活不能自理,日久肌肉亦可出現萎縮。

肩關節周圍炎好發於哪些人

經我們的長期觀察,肩關節周圍炎的好發人群有這樣的規律:

1.女性患病率高於男性。因廣大女性除了和男性一樣參加社會工作,同時還要承擔繁重的家務勞動,特別是如洗衣、擦地、下廚房做飯等勞動,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頻繁的活動加重了肩部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變化,所以女性的患病率高於男性。男性的患病率僅為女性的1/3。

2.中老年人易患本病。肩關節周圍炎被認為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據國內有關資料顯示,國內45歲以上人群50%~60%都患有不同程度的肩部病症。本病尤好發於50歲左右的女性。但肩關節周圍炎並非一定要到50歲才會發病,現代人容易操勞過度,即使是年輕人也有得病的可能。

3.發病有低齡化趨向。其高發人群與他們所從事的職業關係密切,發展日新月異的科技時代,大批年輕的網絡從業者長期從事計算機工作或經常伏案,處於辦公環境中,得不到有效的自我鍛煉,有的在空調環境下長期工作,從而造成肩關節周圍炎與頸椎病的發生,很多過去在中老年人身上才出現的疾病,現在在年輕人身上出現了。

本病多發於長期伏案工作者、計算機工作者、教師、家庭婦女、會計、長期手工業勞動者、辦公室職員。另外,患糖尿病、營養不良、心髒病、偏癱、頸椎病或精神病的人較易發生本病。多數病例為慢性發病,一般無外傷因素,少數有輕微外傷,如有的患者開始時在肩部或上臂有一個小的外傷,而後發展成為肩關節周圍炎。

肩關節周圍炎的患病年齡為什麼多在50歲左右

肩關節周圍炎患者的發病年齡大多在40歲以上,其中50歲以上者占絕大多數。因此,肩關節周圍炎除了有“漏肩風”、“凍結肩”等表示其臨床症狀特性的稱謂之外,還有一個充分顯示其好發年齡的名稱——“五十肩”。在日本,絕大多數醫生也習用“五十肩”這一病名。的確,肩關節周圍炎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那麼,為什麼肩關節周圍炎好發於中老年人呢?如果把人體形象地看做一台不停運轉著的機器的話,那麼,隨著日積月累的磨損,各個零部件的退化和衰老則是一種十分自然的現象。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肩關節及其周圍組織與機體的其他器官、組織一樣也發生著退行性改變。

有研究結果表明,50歲以後,肩袖滑膜麵的部分纖維可發生不完全撕裂、磨損或破碎等病變。這種退行性改變隨年齡的增長而愈益加重,且可發生於肩關節的軟骨組織及關節囊。此外,肱二頭肌長頭肌腱長期在結節間溝上,由於上臂動作重複磨損,也必然發生老化的改變。肩峰下滑膜囊也可隨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囊壁增厚,囊內滑液分泌減少,從而產生粘連性滑膜囊炎或肌腱炎。這些老年性的退行性改變也正是肩關節周圍炎形成的條件與基礎。另外,也有部分醫學工作者認為肩關節周圍炎是中老年人步入更年期後,由於內分泌係統發生改變或紊亂所造成的。

持這種觀點也不無根據,因為肩關節周圍炎的好發年齡正是男性和女性進入更年期的時期,且也與因更年期內分泌紊亂而出現的一係列症狀幾乎同步出現。部分患者也可不經任何治療而自愈,而這種自愈現象似乎與更年期後期內分泌係統通過自我調節趨於穩定有一定關聯。當然,因為肩關節周圍炎的病因尚不明確,隻能認為可能與更年期內分泌紊亂有關而已,真正的病因尚有待醫學科學的發展,進一步深入研究探明。

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據了解,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生與以下因素有關:

1.雙肩保暖不良。寒冷對肩部組織來說是大敵,所以,冬季不注意保暖及夏季經常在空調房活動的人是肩關節周圍炎容易侵犯的對象。

2.身體老化。人到了中年,關節間的空隙會越來越小,當手向上舉的時候,肌腱就會摩擦到骨頭而引起發炎疼痛。

3.桌椅高度不適。伏案工作者和經常使用電腦者,要注意桌椅的高度。由於桌椅高度搭配不當,往往使人提肩工作,這樣容易使肩部肌肉組織疲勞。桌椅搭配的理想高度是,當人坐在椅子上時,雙臂放置桌麵,挺直背部後,桌麵的高度和肘的高度一致。

4.女士背單肩挎包。為了避免包的下滑,人會下意識地將背包一側的肩部用力上提,這種姿勢使肩背部肌肉長時間處於收縮狀態,久之易使肩部肌肉、肌腱疲勞,長期疲勞便可誘發肩關節周圍炎,故而最好是經常交替地使用雙肩。

肩關節周圍炎的誘發病因有哪些

肩關節周圍炎真正的病因,多數學者認為是在肩關節周圍軟組織退行性變的基礎上發生的。凡能引起肩關節和上臂活動受限的病因,都能導致肩關節周圍炎的發生。常見的誘發病因如下:

1.肩關節周圍病變。主要有以下3種:

(1)肩關節周圍軟組織勞損或退變。可引起岡上肌肌腱炎、肱二頭肌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關節囊炎和旋轉腱袖損傷等疾病。這些慢性炎症和損傷,均可波及關節囊和周圍的軟組織,引起關節囊的慢性炎症和粘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