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 抗擊日軍(1 / 1)

1894年8月,劉承福接到新的命令,幫辦台灣軍務,隨後他率領兩個營的兵力趕赴台灣。此時,日本侵略者已經發動了甲午海戰,並開始作奪取台灣的準備。劉承福深知肩負民族責任,到台灣後立即擴充軍隊,修整炮台,開挖工事,作抗擊侵略者的準備。在當地人民的支援下,數月之內劉永福的軍隊擴充為八個營,共四千餘人,劉永福仍自稱為黑旗軍。

甲午海戰以中國軍隊的徹底失敗而告終,清政府與侵略成性的日本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件》,條約規定:割讓中國領土遼東半島、台灣及附屬島嶼給日本,開放沙市、重慶及蘇州、杭州等口岸,賠償日本軍費兩億兩白銀。

簽訂《馬關條約》的消息傳到台灣,全島人民痛心疾首。台北民眾擁到巡撫衙門,強烈抗議政府的賣國行為。清政府命令在台灣的大小官員一律撤回大陸。但是劉永福卻要堅決與台灣人民起抗日,他令人草擬了《盟約書》,號召聯合抗日,誓保國土。台灣紳士和民眾推舉劉永福為民主國總統,領兵抗日。劉永福為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土的統一,擔起了抗日重擔,但堅決拒絕民主國總統之稱,也不接受“銀印”,而是以清政府台灣軍事幫辦的身份率領台灣軍民抗日。劉永福說:“我不慕虛名,不做總統。我在台一日,唯有竭盡一日之心。盼諸君同心協力,共襄義舉。”

為了團結台灣不同派係的抗日勢力,劉永福做了大量的工作,每次戰鬥,他都把黑旗軍放在最危險最艱難的地方;而打了勝仗,又總是歸功於其他的部隊,這樣,劉永福就自然成了各派勢力的公認統帥,形成了團結抗日的合力。在1894年8月的彰化城東戰役中,劉永福指揮聯軍打了一場漂亮的殲滅戰,斃敵千餘,打死日軍少將一人。在嘉義戰役中,炸死敵人七百餘人,敵中將重傷而亡。在台南港的保衛戰中,重傷日艦兩艘。

劉永福在外無救援、內缺裝備的條件下,帶領台灣軍民與日軍戰鬥了四個月,最終彈盡糧絕,黑旗軍將士絕大部分戰死,日軍占領了台灣全島,劉永福見此情景,淒然歎道:“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最後他隻得搭英輪回到廈門。回大陸後,行將滅亡的清政府任命劉永福為廣東碣石鎮總兵。1911年,發生了辛亥革命,清政府滅亡,他親眼看見了清政府的滅亡。劉永福被推舉為廣東民團總長。不久,告老還鄉閑居,1917年病逝,結束了他曲折而不平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