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孔子好學,韋編三絕(1 / 1)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論語》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東周時期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曲阜市)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他一生從事傳道、授業、解惑,相傳有弟子三千,賢弟子七十二人,曾帶領弟子周遊列國。孔子的思想與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孔子年幼的時候,讀書就很用功。他十分崇拜周朝初那位製禮作樂的周公,對古禮特別熟悉。當時讀書人應當學的“六藝”(禮節、音樂、射箭、駕車、書寫、計算),他都比較精通。孔子辦事認真,曾當過管理倉庫的小吏,在任期間物資從來沒有缺少;後來又當管理牧業的小吏,牛羊在他掌管下繁殖得很快。沒到三十歲,孔子的名聲就漸漸大了起來。

孔子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主張。他首創私人講學的風氣,門下弟子有上千人。自漢代以後孔子的學說成為了兩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影響極大。孔子的晚年把全部的精力放到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教育上,他整理過幾種重要的古代文化典籍,像《詩經》、《尚書》等,並把魯國史官所記的《春秋》加以刪改,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曆史著作。

孔子好學,而且是終生好學。《論語》中,孔子曾這樣談論自己:“十戶人家的地方,一定有像我這樣做事盡責又講求信用的人,卻很難找到像我這樣愛好學習的人。”韋編三絕就是講述孔子勤奮好學的故事。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簡為主,每根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像《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複複把《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注了許多內容,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聯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書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