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魏忠賢和客氏(上)(1 / 2)

對於王安這個名字,阿天是知道的。他一個明代的有名的宦官。

宦官也就是太監,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大奇觀。數量之龐大,曆史之悠久,堪稱國粹。

聖人曰:“食色,性也!”食與色是人的本性,也是人活於世的原始動力,缺其一,則人類就將走向衰亡。而太監在閹割之後,其性已失,無論從生理還是心理上講,他們都已經不再是一個正常之人。變態之人自然就有變態之舉,所以,在中國曆史上,總是不停地在上演太監禍國的鬧劇。

對於這一點,明太祖朱元璋是很清醒的。他認為,在太監中,千百人中挑不出一個善良的,壞的卻是成千上百。如果用他們做耳目,耳目就要受到蒙蔽;用他們作心腹,心腹就必然生病。因此,太監隻能在宮廷中搞點灑掃,或早晚聽候差遣,決不能讓他們“執政掠權,擅作威福”。朱元璋特別痛恨宦官議論政事。據說有個侍奉他多年的近侍,在一次談話中多少涉及了一點政事,他聽說過後,就立即把這名近侍斥逐出宮,而且永不加用。為了告誡後人,他曾經這樣規定:“內侍不許識字”。他還下令鑄造鐵牌立在宮中,上鑄“內臣不得幹預政事,犯者斬”。他還立下規矩,內臣不得兼外臣文武銜,不得過四品,不得私役工匠,不得擅自調遣一兵一卒。他同時也告誡諸司,不得與內臣“文移往來”。應該說,洪武一朝,宦官人少不多,對其防範也很嚴,太監們很太平。

但到了明成祖朱棣時,雖然他嘴上一再宣稱遵守太祖寶訓,但皇位他都敢奪,哪還真會把朱元璋的定的規矩當回事?於是,太監出洋,太監監軍,太監統領東廠,刺探情報、誅除異己等舉措一一出現。“蓋明世宦官出使、專證、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朝時始。”明代也因此成了東漢和唐朝以後又一個閹亂頻發的一個王朝。

世事無絕對,雖說宦官中陰暗者占了絕大多數,但也總會出幾個值得稱道之人。像陳貞慧嘴裏的王安,在阿天的印象中,好像就是其中的一個。

“聽說王公公是去年在南海子病死的。”張采小眼睛一亮,“怎麼?難道其中還有隱情不成。”

陳貞慧搖了搖頭,說道:“在下剛從京師回來,聽百姓們說,王安王公公是被魏忠賢和客氏害死的。”

這話一出,眾人都來了興致,要陳貞慧細說。

陳貞慧卻有些猶豫,遲疑片刻後望著張溥笑道:“天如兄應該也是知道的吧。”

“定生兄有父在朝,不便多言,那就由溥來說吧。”張溥嗬嗬一笑,“不過說來話長,這得從魏忠賢的來曆慢慢說來。”

“好啊!”李貞麗喜道:“我雖然聽到過魏忠賢和客氏的名字,但他們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還真不清楚呢。”

於是,張溥便將街巷間流傳的關於魏忠賢是如何發跡,又如何害死王安,一五一十地講道起來:

魏忠賢本名魏進忠。是肅寧縣人,有人傳說他是藝妓侯一娘和伶人魏雲卿的私生子。他從小缺少教養,是一名市井無賴。此君生來身材頎長,麵皮白晰,眼大口闊,相貌體麵,又有些武藝,善於騎射,能右執弓,左控弦,百發百中。隻是從小一不愛勞作,二不愛學習,長到青年,一件營生不會,一個大字不識,卻學會了許多鬥雞走馬、歌曲弦索、彈棋蹴鞠的能耐,整日價好吃懶作遊手好閑,吃喝嫖賭,打架鬥毆。後來娶了妻子,生有一女,本應安分過日子,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依舊不務正業,在鄉間胡鬧。妻子整日規勸,他不但不聽,還罵妻子多嘴多舌。一氣之下,與妻子翻臉離鄉而去,繼續與一些無賴廝混在一起,沉溺於賭場妓院。不長時間就欠下了一身賭債。本想翻本還債,誰知越賭越輸,越欠越多。那夥賭徒見魏進忠隻欠不還,就將他痛打了一頓,與之絕交。以後又天天追著要債,還不上債就變著法子羞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