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早期生理特點

懷孕的前3個月稱為妊娠初期或妊娠早期,此時胎兒生長較慢,每天增加1克。懷孕第1個月時,大部分孕婦沒有明顯懷孕的症狀,有的人可能會有類似感冒的症狀。

懷孕1個半月時,常常會出現一些輕重不同的懷孕反應,如惡心、嘔吐、挑食、偏食、厭食、進食量減少、頭暈乏力、嗜酸厭油等現象,還可能出現異常的嗜好。惡心和嘔吐常常在早晨出現,因此又稱為孕期晨吐,嚴重者可在任何時間出現。懷孕第2個月時,孕婦會出現身體發熱、乏力、尿頻、乳房發脹、乳頭敏感、腰脹腰酸、基礎體溫持續升高和白帶增多的症狀。懷孕第3個月時,會常發生便秘或腹瀉,小便次數比以前增多,腰部有脹痛感,乳房更加膨脹,乳頭有色素沉著。

孕早期的營養重點

懷孕早期,雖然胎兒還很小,生長較慢,對孕婦的營養需求也不是很高。但是孕初期是胎兒神經管發育的關鍵時期,也是器官形成的重要時期,孕婦也不能忽視營養的攝取。胎兒器官的形成和發育特別需要維生素和礦物質,因此孕早期也是孕婦重點攝入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重要時期,特別是葉酸、鐵和鋅,更有助胎兒的健康發育。

1葉酸的補充

葉酸對神經管的發育至關重要,適量攝入葉酸可以預防孕婦貧血,減少胎兒神經管畸形的發生率。胎兒神經管發育的關鍵時期是在懷孕早期的第17~30天。

此時,如果葉酸攝入不足,可能引起胎兒神經係統發育異常。因此孕婦在整個孕期都要注意補充葉酸,綠色蔬菜如花椰菜、菠菜、蘆筍、豆類食物、動物肝髒、瘦肉、魚、蛋等葉酸含量豐富。孕婦對葉酸需求量為每日400微克。

2鐵的補充

懷孕後,孕婦的血容量擴充,鐵的需要量就會增加1倍。如果不注意鐵質的攝入,就很容易患上缺鐵性貧血,並可能導致胎兒也患上缺鐵性貧血。因此,孕婦應盡早補充鐵,預防缺鐵性貧血及其所帶來的不良後果。

3蛋白質的補充

蛋白質是構成胎兒機體的重要成分,是人體中重要的物質基礎。胎兒需要蛋白質構成自己的身體組織,孕婦也需要蛋白質供給子宮、胎盤及乳房的發育。因此,供給孕婦充足的蛋白質極為重要。而且,充足的蛋白質可以預防妊娠毒血症等並發症,也能調整產褥期的生理過程,增加乳汁的分泌。

蛋白質還是腦細胞產生興奮與抑製過程中的主要物質,在記憶、語言、思維、運動、神經傳導等方麵都有重要作用。蛋白質不足會直接影響胎兒中樞神經係統的發育和功能。

孕早期是胚胎發育的關鍵時期,此時孕婦應從膳食中補充優質蛋白質,每天不少於40克。動物性食物富含優質蛋白,而且吸收更好。此外奶類、蛋類、豆類、堅果類等食物也可作為蛋白質補充的來源。

4鋅的補充

充足的鋅對胎兒器官的早期發育很重要,有助於防止流產及早產。

5碳水化合物的補充

碳水化合物是提供熱量的主要來源,不容忽視。胎盤需要將一部分能量以糖原形式儲存,隨後以葡萄糖的形式釋放到血液循環,供胎兒使用。胎兒能夠利用的能量也主要以葡萄糖為主,因此母親應適當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保證胎兒的能量需要。所以每天至少攝入400~500克以上的碳水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