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經先期藥方
月經先期,又稱“月經提前”、“經期超前”,是指月經的周期異常,主要表現為月經周期縮短,月經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1個月行經2次。如僅提前3-5天,而無其他明顯症狀,則屬正常範圍,僅偶爾提前一次者,亦不作月經提前論。中醫認為,本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氣虛和血熱。氣能攝血,氣虛則統攝無權,衝任失固;血熱則流行散溢,以致血海不寧:均可使月經提前而至。本病治療重在調整周期,使之恢複常度,達到三旬一至。
(方劑)知母10克,丹皮、生地、地骨皮各15克,茜草12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血熱證。
(方劑)人參6克,黃芪30克,大棗15枚,蓮子(去心)、粳米各60克。
(製用法)先將人參、黃芪用清水1000毫升在文火上煮汁200毫升,去渣,大棗去核,與蓮子、粳米共煮為粥。每日1劑,連服1周。
(適應證)月經先期氣虛證。
(方劑)黃苗、龍骨、烏賊骨各30克,黨參、白術、獲荅#15克,當歸、龍眼肉、遠誌各12克,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地骨皮、元參、麥冬、旱蓮草各10克,白芍、阿膠15克,生地12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陰虛夾熱證。
(方劑)當歸、丹皮、炒梔子、阿膠、菊花各9克,白芍、生地、炒棗仁、麥冬各15克,山藥24克,雲苓、地骨皮各12克,甘草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陰虛內熱證。
(方劑)香附子各10克,丹皮6克。
(製用法)水煎服,連服數劑。
(適應證)月經先期。
(方劑)當歸、黃柏各6克,白芍、地骨皮、生牡蠣各15克,川芎2.4克,生地12克,丹皮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虛熱證。
(方劑)丹皮、梔子、柴胡、甘草各6克,當歸、白芍、茯苓、白術各10克,薄荷3克(後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肝鬱化熱證。
(方劑)人參、黃芪、白術、當歸、茯神、遠誌、元肉、棗仁各15克,木香5克,甘草10克。
(製用法)水煎服。如氣陷者,血多者,加炒地榆50克,棕炭20克。
(適應證)月經先期氣虛證。
(方劑)黃莘、生梔子各10克,酒大黃、升麻各1克,麥冬、杭白芍各12克,茯苓15克,澤瀉9克。
(製用法)水煎服。在月經幹淨後第5天開始服藥,連進7-15劑。若服藥期間月經來潮,應停服藥,待月經幹淨後第5天再繼續服藥。可連服3個月經周期。
(適應證)月經先期血熱證。
(方劑)鹿銜草30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脾腎虛弱證。
(方劑)生地、地骨皮各30克,元參、麥冬、白芍各15克。
(製用法)水煎取濃汁,用阿膠30克與藥汁混合,加白蜜適量,放文火上調勻。
(適應證)月經先期陰虛血熱證。
(方劑)當歸、桑寄生各I2克,狗脊、香附、丹參、酒白、益母草、葫蘆巴、玄胡、失笑散各9克,艾葉、炮薑各4.5克,砂糖適量。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陽虛寒盛證。
(方劑)黨參、黃芪、白術、茯苓、龍骨各20克,當歸、棗仁、桂圓肉各15克,遠誌、甘草各10克。
(製用法)水煎。每日1劑,連服數劑。
(適應證)月經先期。
(方劑)雞冠花、旱蓮草各30克,黃芩、益母草各10克,椿根皮、白薇各12克。
(製用法)7欠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實熱證。麥冬、地骨皮各5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先期。
家庭調護
1.月經病是婦科的常見病,它是指以月經的周期、經量、經色、經質的異常,或伴隨月經周期而出現的不正常表現為特征的一類疾病。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經期延長、月經過多、月經過少等均屬於月經病的範疇。
2.月經病的治療應重在調經,如先因病而後經不調,當先治病,病去則經自調;若因經不調而後生病者,當先調經,經調則病自除。
3.月經期要保持精神輸快,避免精神刺激,保證充足的睡眠。飲食要適當,不吃生冷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
4.月經期應注意保暖。盡量避免水中作業勞動(下水田、赤足過河、遭雨淋等更不可參加遊泳活動。避免重體力勞動或劇烈運動,如賽跑、跳高等,否則可引起經血量增多,或使經期延長。
5.注意局部清潔衛生,經期用品(衛生紙)要幹淨,月經帶要及時洗換,洗過的月經帶要在陽光下暴曬,切不可隨便塞在床底下或陰暗的角落裏。經期最好每天晚上用幹淨的毛巾或紗布熱水擦洗會陰部,但不要坐浴或盆浴,可以淋浴,以免汙水進入陰道,引起感染。
6.月經期要絕對禁止性交。經期性交可引起子宮內膜炎、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出現漸進性痛經,導致不孕。經期性交刺激生殖器官,能增加經血量,延長經期出血時間,使月經紊亂。二、月經後期藥方
月經後期,又稱“經遲”、“經期延後”,指月經周期延長,超過35天以上者。如果月經兩月一至而無其他症狀為並月,三月一至為居經。如僅延後3-5天,又無其他症狀,或偶見一次,雖時間長,下次來潮仍然如期的,都不屬月經後期。本病發生的原因有虛實之別,中醫認為,月經後期的發生主要係機體營血不足或氣血運行受阻,血海不能按時滿盈所致。臨床常見病因有血寒、血虛、腎虛、氣滯等幾種類型。
(方劑)吳茱萸、當歸、阿膠、麥冬各10克,桂枝、川芎、丹皮、人參、甘草、清半夏各6克,白芍12克,生薑3片。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後期實寒證。
(方劑)熟地、白芍、當歸、茯苓、白術各10克,川芎、甘草、陳皮、香附(醋炙)、葛根(酒炒)各6克,生薑3片,大棗4枚。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後期血虛證。
(方劑)幹漆12克,土鱉蟲、牛膝各30克,桃仁20克,當歸60克,黑豆200克,肉桂15克。
(製用法)共磨為細末。每晚睡前衝服9克,黃酒或米湯送服。
(適應證)月經後期。
(方劑)當歸12克,熟地、枸杞子、杜仲各10克,肉桂、炙甘草各6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後期虛寒證。
(方劑)鮮橘葉20克,蘇梗10克,紅糖15克。
(製用法)用開水浸泡15分鍾。代茶飲。
(適應證)月經後期。
(方劑)薏苡仁根30克。
(製用法)水煎服,每月周期前服3-5劑。
(適應證)同上方。
(方劑)生山楂肉50克,紅糖40克。
(製用法)山楂水煎去渣,衝入紅糖。熱飲。
(適應證)月經後期氣滯證。
三、月經前後不定期藥方
月經前後不定期,又稱“月經愆期”、“經亂”,指月經不按期來潮,經期或先或後,無一定規律。中醫認為,本病的主要原因是氣血不調,任衝兩脈功能紊亂,血海蓄溢失常所致。導致氣血失調的原因與肝腎有關,以肝鬱、腎虛多見。
(方劑)當歸、白術、香附、烏藥、青皮各9克,白芍、雲苓各12克,丹參15克,柴胡、廣木香各6克,甘草3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前後不定期肝鬱證。
(方劑)熟地、山肉、丹參、黨參各15克,山藥、菟絲子各24克,枸杞子、懷牛膝各12克,肉桂、艾葉各3克,巴戟天、炙甘草各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前後不定期腎虛證。
(方劑)雄雞1隻(去毛及腸雜),當歸、黑豆各30克,生薑10克。
(製用法)共煮至熟爛,去藥渣,放調料後吃肉喝湯。
(適應證)月經前後不定期脾失健運證。
(方劑)熟地、鹿角霜各18克,白芍、當歸、杜仲、阿膠各12克,茺蔚子、澤蘭各9克。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前後不定期腎虛證。
(方劑)柴胡、當歸、白芍各9克,白術、茯苓各12克,薄荷3克,甘草4.5克,生薑3片。
(製用法)水煎服。
(適應證)月經前後不定期肝鬱證。
四、經期延長藥方
經期延長,又稱“經事延長”,指月經周期基本正常,行經時間超過7天,甚至淋漓不斷達半月之久。中醫認為,本病的發生不固所致,與肝、脾、腎三髒有密切關係。具體病因可分為氣虛、血熱兩類,注意辨證施治。
(方劑)蓮房30克。
(製用法)燒存性,研細末。每次服6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