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序:讀阿德小小說(1 / 1)

李德義

崇德是我的同事。我一直叫他阿德,已有二十多年了。阿德平平常常這麼一個人,但你隻要認認真真瞧他那張臉,黑黝黝的膚色,寬寬的臉蛋,嬌小的唇兒,上麵有一個肉乎乎的鼻子,很實在,很善良,再往上卻是一對閃亮凝重的眸子,那雙眸子裏,藏著阿德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

我第一次在一份報紙的副刊上看到阿德的小小說,說的是一位老金融工作者如何愛崗敬業,鞠躬盡瘁,千把字,竟如行雲流水,刻畫出了一個活脫脫純樸可敬忠厚實在的老一輩那種傳統的典型形象,一口氣讀完,比聽先進人物介紹經驗,比看一疊疊先進材料生動得多,痛快得多。心裏想:阿德這小子,在文學上定能弄出一番氣息來。

從那以後,我隻要見到阿德的小小說,便拿來先讀,以至於後來隻要阿德寫了新作,還未發表,先發給我讀。許多年了,我一直是阿德的忠實讀者,到處宣傳阿德的小小說寫得好,自然而然我也成了阿德的粉絲。

阿德新集子裏的作品我以前陸陸續續看過,大多為冷色調,主人公大多是農民、小市民、小公務員、打工仔、打工妹,或者村長、鄉長、局長,有的很現實,有的很無奈。通過對這些中低層社會人物的描寫,折射出這一階層人們在我們這個國家走向富裕和日益強大的過程中的巨大變化。積極的和消極的,主動的和被動的,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善的、惡的、麻木的、可愛的和愚昧的,大家都在曆史的潮流中,湧動著生生息息的喜怒哀樂。讀後如身臨其境,無處不在其中,或喜或悲,可歌可泣。其中以《冬天的生活》最有代表性,作品中的梨花是留守農村的婦女典型,她心中那份情感、欲望與生存、利益的矛盾,折射出一種無奈而複雜的鄉村情結。這種集利、欲、私於一體的浮躁情緒不僅在當今農村有,即或是在城市,也在蔓延。這或許正是阿德要以此篇作為集名的理由吧。

阿德的小小說多為鄉土題材,鄉土氣息很濃,有著濃鬱的民間風情描寫。依我看,阿德算得上是一個現代鄉土小說作家,前二十年的作品,筆下的那景,那物,那人,那事,那風格,那語言,最早在沈從文的小說中讀到,感受到。文學大師沈從文先生一再說他和船夫、農民、士兵、小工業者感情易相通。阿德有些類似,隻是時代不同,名氣不同罷了。都是寫大湘西的,甚至看得見,摸得著。我也是在那裏的農村長大,在那裏的城市呆過很多年。阿德的小小說往往把我拽回那個地方,那個歲月,和那裏的人小聚一番,讓我忙裏偷閑,傾情放鬆。

最近,我發現阿德的小說格調有了新的變化,最明顯的是描寫對象變了,以前多寫鄉裏人,以樸實自然為基調;現在開始寫城裏人,寫省城的人,還時不時寫點官場上的事兒,鞭笞著社會上醜惡的東西,筆調凝重而辛辣,充滿著睿智、冷酷、幽默和反思。阿德的小小說創作風格已被我國小小說權威評論家楊曉敏先生定調為“自成一格的民間幽默”,阿德這種雜文式的探索性作品剛剛露頭,就受到很多讀者的青眼相待,這抑或是阿德以後小小說的主色調。

阿德堪稱語言大師,純樸自然,匠心獨運,看來平常的一個細節,在他筆下三言兩語,便會橫生幽默,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拍案叫絕。我讀他的小小說,常常忍俊不禁,感悟頗多。我讀阿德的小小說有時讀到著迷,有點像年輕時讀孫犁寫白洋澱的那些散文,那濃鬱的厚重的地方氣息久久地縈繞在我的記憶裏,留下綿甜的、深沉的積澱。

阿德是個坦誠之人,不大在乎人世間的名與利。我有時見到他,問他有無新作,他笑而搖頭,說是要放一放,靜一靜。原來這一年多來阿德在靜讀強唐大宋,他在盡情享受著唐宋文人們留下來的寶貴財富。阿德告訴我,他想把他的創作筆端觸及唐宋的先哲們。這應該是一個不錯的想法。但願阿德能夠在太白子美東坡山穀們身上,挖掘出一個又一個感動世人的鮮活故事。

阿德要出他的第二本小小說集了。要我寫幾句。我在銀行打了幾十年算盤,雖然也是個文學愛好者,但從不怎麼動手,因而不敢輕易答應,但轉念一想:隻要阿德喜歡,我便做,做他一次十足的粉絲吧。由此,便在手機裏寫下這段感言,通過短信發出去。也顧不得其他了。

(李德義,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分行副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