徑行塞上
李夢陽
天設居庸百二關,
祁連更隔萬重山。
不知誰放呼延入,
昨日楊河大戰還。
◆作者簡介
李夢陽(1473—1530),字獻吉,又字天賜,號空同子,慶陽(今甘肅慶陽)人,後遷居河南開封。弘治年間進士,曾任戶部郎中等職。武宗時因彈劾宦官劉瑾入獄,劉瑾被殺死,他被重新起用,任江西提學副使,後又因事被革職。他在文學上主張“文必奉漢,詩必盛唐”,他與李攀龍、王世貞、何景明被稱為嘉靖文壇四大家,又與徐禎卿、何景明等被稱為“前七子”。其詩作以律詩和絕句見長,在明代中葉影響很大。有《空同集》。
◆創作背景
明朝中期,中原雖然山河險固,但也有北方少數民族不時騷擾邊境,朝廷昏庸,對邊防不加重守,戰備鬆弛,少數民族曾入關占領中原一些地帶,邊患無窮。守衛邊防的將士盡管英勇殺敵,浴血奮戰,但還是阻擋不了少數民族的入侵。在這樣的境況下,朝廷還是按兵不動,不派兵增援邊防戰爭。作者寫此詩目的就在於反映當時的這種社會現實。
◆注釋
徑行:路過,經過。
塞:邊塞。
天設:指自然生成。
居庸:居庸關,明長城的重要關口之一,在今北京市昌平縣西北。明洪武元年(1368)修建,地勢險要。
百二關:兩個人可以當一百人。形容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祁連:祁連山,在今甘肅省西部和青海東北部。
更:更加,又。
隔:相間。
呼延:匈奴族常見的姓氏。這裏代指經常騷亂邊境的北方少數民族。
入:進入。這裏指入關。
楊河:甘烏裏亞蘇台河,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
◆今釋
那雄偉的居庸關簡直就是天設地造而成,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固守在祖國的邊防,還有那千裏之外的巍巍祁連山,更像一道堅固的屏障保護著中原的錦繡河山。但是有那麼堅固的邊防線還是阻擋不了敵人的入侵,不知道是誰大開關門讓侵略者肆無忌憚地進入關內,這不,楊河昨日又是一場惡戰。
◆賞析
這是一首記事詩。詩的前兩句讚美祖國邊防的險固,十四個字每個字都是擲地有聲,寫出祖國邊防固若金湯。同時這兩句為後文的少數民族入侵作了鋪墊。詩的第三句宕開一筆,不順承上文的險固邊防,相反卻寫少數民族越過所謂的險固邊防侵入中原。句中用“誰”、“放”暗寓了明朝廷對邊防的不加重防,寫出了隻靠其自然條件的險要地勢是擋不住敵人入侵的,良好的自然條件加上人為的努力才能擊退侵略者的入侵。第四句用昨日的一場惡戰寫出了邊防將士的英勇善戰、不怕犧牲、盡忠報國的愛國精神,隻可惜昏庸的統治者不會愛惜將士的生命,讓這些愛國將士白白送死。全詩氣勢浩蕩,語言流暢,是一首難得的好詩作。
渡易水
陳子龍
並刀昨夜匣中鳴,
燕趙悲歌最不平。
易水潺湲雲草碧,
可憐無處送荊卿。
◆作者簡介
陳子龍(1608—1647),字臥子,又字人中,號大樽,鬆江華亭(今上海市鬆江縣),一說青浦(今上海青浦縣)人。崇禎年間進士,曾任紹興推官、監察禦史、兵科給事中等職。清兵占領南京後,他削發為僧。不久清軍進入江南,他組織太湖一帶民間武裝抵抗清兵,被俘投水自盡。他是明朝末年的重要作家,駢體文寫得很好,詩作悲壯蒼涼,具有民族氣節。有《詩間略》、《陳忠禎公集》、《白雲草廬居》等。
◆創作背景
明朝末年,清兵大舉進攻中原,明朝統治即將崩潰。就在明朝統治搖搖欲墜之際,詩人親臨了自古以來多慷慨悲歌之士的燕趙大地,麵對瀟瀟易水,他感覺人事全非,感歎當前國家缺乏以往英勇的壯士,深為國家命運擔心,也為在那裏壯烈赴難的將士深感懷念與惋惜。於是詩人寫了此詩表明心中的感慨與懷念之情。
◆注釋
易水:古時戰國境內的一條著名河流,因荊軻渡易水刺殺秦王而出名,在今河北省易縣。
並(bing)刀:一種以鋒利著名的刀,產地在並州(今山西太原)。這裏指寶刀、寶劍。
匣中鳴:比喻壯士報仇心切。匣,刀匣,刀鞘,劍匣。鳴,響。
燕趙悲歌:古時候燕趙兩國出過不少壯士,流傳著許多悲壯的故事,所以稱“燕趙悲歌”。燕、趙是戰國時期兩個諸侯國,分別在今河北、山西一帶。
不平:不能平靜。
潺:水流緩慢。
碧:深綠色。這裏指水草青青。
可憐:可惜。
荊卿:指利軻,戰國時燕國壯士,本是衛國人,因刺殺秦始皇而死。
◆今釋
並州出產的這把寶刀,昨夜因我帶它踏上燕趙大地而在刀鞘中不停地錚錚作響,它也在感慨這裏自古以來的悲壯故事。易水永不停息地緩緩向東流去,在經曆了這麼多年的戰爭後,它的兩岸仍然是芳草青青,隻可惜的是再也找不到像荊軻那樣的勇士,讓我來為他送行。
◆賞析
這是一首吊古之作。詩人通過燕趙大地之行懷念了自古以來壯烈赴難的將士,同時也感歎當今壯士太少。詩中首句用寶刀在鞘中作響表達了自己複仇心切的心情。這句話對應末句表明詩人願像荊軻那樣為國效忠。次句承接首句,寫出寶刀錚錚作響的原因。這一句又與末句形成鮮明對比。第三句為末句變化之大作了鋪墊。詩的末句寫今日找不到像荊軻那樣的壯士,這與自古以來的悲壯之歌有著很大的區別。詩人抒發了自己擔心國家前途和命運的憂國憂民的悲痛心情。全詩悲壯蒼涼,具有強烈的民族氣節,是一首表達詩人愛國思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