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戰後的亞太地區國際形勢與國際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亞太地區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正處於轉型之中。同時,亞太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使亞太地區在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隨著世界各地區域合作與地區化趨勢的迅速發展,冷戰結束後,亞太區域合作蓬勃發展,不同規模、不同類型、不同程度與層次的區域合作組織與合作機製迅速建立和發展。亞太國家積極加入各種亞太區域合作組織之中,在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麵參與亞太區域合作。所以,研究亞太區域合作是學術界的重要課題。亞太地區政治、經濟、安全形勢錯綜複雜,各國社會製度與意識形態的差異性、文化的多樣性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發展度的不平衡性,這種狀況決定了亞太各國在參與亞太區域合作過程中的複雜性,從而決定了亞太各國通過亞太區域合作謀求國家利益的矛盾性。這種利益與矛盾決定了各個國家和地區組織在亞太區域合作中的政策、地位與作用。
雖然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在全世界和亞太地區享有霸權地位,但在亞太區域合作過程中,美國無法在各方麵處於支配地位。由於相互之間的利益衝突與矛盾,美、中、俄、日等大國都不會認可或接受個別國家在亞太區域合作過程中的支配地位或主導地位,這種狀況使由東南亞十國組成的東盟的地位和作用加強。比較當代世界各地區的區域合作狀況,就各區域合作組織或區域合作機製內部各成員的相互關係而言,亞太區域合作獨具一格,具有自身的特色。例如,德、法在歐盟內部處於主導地位,美國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內處於支配地位,但在亞太區域合作機製內,大國的地位和作用受到很大的製約。在亞太區域經濟合作中,美、日雖然是亞太地區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但它們的地位與作用受到東盟、中國等大多數發展中國家的製約;在亞太區域政治、安全合作方麵,主要由中小發展中國家組成的東盟處於主導地位,美、中、俄、日等大國都認可並支持東盟的這種主導地位。本書力圖從政治、經濟與安全等方麵較為係統地分析各種亞太區域合作機製及亞太地區主要國家對亞太區域合作的政策與立場,剖析影響亞太區域合作的因素。
本書在寫作過程中吸收了學術界同仁的研究成果,在此,作者表示感謝。由於作者的水平有限,書中肯定存在許多錯誤與不足,對此,請學術界同仁和讀者批評指正。
作者
2007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