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周曉白翻了個白眼,將一根香蕉,硬塞到羅薈嘴裏。
羅薈瞪大了眼睛,慢慢拔出香蕉,“香蕉,我喜歡!”
...
第二天,易友臻拿著望遠鏡望著不遠處的土山。
身邊是軍區的大幹部,還有當地農業係統的幹部。
這些農業幹部是主動要求來的,他們也想參與到項目中,第一時間學到最新技術並應用在冀州的土地上。
目前,已經建成的大棚技術資料對農業係統公開了,但是半地下式大棚還在實驗中,所以技術相對保密。
有了當地農業係統的參與,隊伍的力量壯大了,當地的天氣數據被學生隊伍考慮了進去。
結合當地秋季多風的特點,大棚的結構必須足夠堅固,能夠抵禦強風的侵襲。
在大棚的設計方案上,易友臻和眾人經過多次討論和修改,最終確定采用高強度的合金骨架,外層覆蓋特製的強度高、透光性高的新型材料。
除此之外,易友臻還在此地推廣無土栽培技術和水培技術,這樣可以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減少對傳統土壤的依賴,並且能夠更精準地控製蔬菜生長所需的養分供給。
建設工程開始的時候,王司令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拿起農具參與到挖土工作中,他們的雙手磨出了血泡,臉上滿是汗水與泥土,但沒有一個人抱怨,沒有一個人退縮。
工程第一天結束後,易友臻通過現有進度測算出工程總進度。
不夠!遠遠不夠!
人力太慢了。
他一個電話打給山海重工,大量的挖掘機、推土機、鏟車通過火車運送而來。
有了這些設備的加入,十五天的功夫就挖好了半永久地下室大棚的基礎。
在安裝大棚骨架時,由於骨架結構複雜,需要在地麵安裝後用設備精確的吊裝和拚接。
這就又需要山海重工出廠的重型設備參與。
至此,整體工程的90%幾乎都是易友臻安排的。
當然了,戰士們也起到了關鍵作用,他們反複測量、校準,確保每一根骨架都安裝到位。
他們用繩索固定住自己的身體,在高空作業,隻為了讓大棚能夠早日建成。
經過二十天的艱苦奮戰,現代化大棚終於矗立在了高山之下。
當第一顆蔬菜種子被播下的那一刻,這一項工程正式宣告結束。
軍方舉辦了慶功宴,並召開了全軍大會,選出數個在工程建設工作當中有卓越貢獻的戰士,授予他們二等功、三等功!
這兩個獎項,已經是和平年代能獲得的最大榮譽了。
凡是拿到這個榮譽的戰士,每個人在台上都很激動,並承諾以後會為集體做出更大貢獻。
慶功宴結束後,易友臻帶著周曉白找到王司令請假。
易友臻笑道:“王司令,國際莊紡織廠邀請我去參觀考察。我這邊呢,缺一個女秘書,讓那個周曉白陪我去吧。”
王司令滿口拒絕,“不行?不合適?你們倆出去玩?這像什麼話!”
周曉白笑了,“王叔叔,您這就是卸磨殺驢了,要不是我周曉白,易書記怎麼會注意到這犄角旮旯?咱們軍區能搞成這一片大棚,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我周曉白有很大功勞。”
“我不是這個意思,我是怕你們倆弄出人命來!”王司令用極為曖昧的看向二人,“你們要是已經考慮好了這一點,我當然能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