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教孩子從小要“懂規矩”(1 / 3)

雖然現在都說讓孩子自由發展,但是這和讓孩子“懂規矩”並不矛盾。“懂規矩”是人和人之間開展良好交際的基礎。如何讓孩子“懂規矩”?本期家長沙龍裏,家長們就此展開了討論。

果果媽媽:讓孩子“懂規矩”,很多時候就是適當地約束孩子的行為,這實際是讓孩子在正常的軌道中前進、發展,這才是家長讓孩子“懂規矩”的真正目的。為此,家長平時要多給孩子立規矩、提要求、定標準,看似很繁瑣很勞神,但是卻是必須的,如果家長不這麼做,孩子就有可能像一匹脫韁的野馬,到頭來發生狀況的時候,家長唯一可以選擇的應對方式,可能就隻剩下懲罰了。在所有家庭教育方法中,懲罰應該是最後一招,不得已才用之。

海石花:在教孩子“懂規矩”的過程中,也不能忽視孩子的創造性。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行為不全是不合理的,有時候是他創造性的表現。隻要孩子不傷害到自己和別人,還是要保護孩子的創造性的。當你發現他會用櫥櫃裏的瓶瓶罐罐敲打出自己的節奏時,何不和他一起享受其中的樂趣呢?也就是說,一些不涉及原則性的生活習慣,家長還是可以“順”著孩子的。

在水一方:我覺得最基礎的是讓孩子在衣著上注意。孩子的衣著可以有一定的個性,但是要“得體”。到比較正規的場合,我一定會給孩子穿上正式的服裝,並告訴他說,孩子,這樣的場合我們就得穿得整潔,這是對別人的尊重,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隻有這樣你才是小紳士。當然,運動的時候,就要穿運動裝了。讓孩子在衣著上注意是教孩子“懂規矩”的第一步。

椰子樹:讓孩子“懂規矩”,也不是一天就能建立起來的。需要老師、家長每天的叮囑、提醒才能慢慢形成。所以,家長首先要明確知道如何做,然後幫助孩子建立,讓他在重複練習和感受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秩序。當這些規則被孩子接受後,就將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

遵守規矩的孩子才更獨立

案例:

周末,幾個孩子在戶外玩耍。陳晨的手裏正舉著一把玩具手槍,四處掃射著。突然,一輛玩具坦克轟隆隆地開了過來,車頂上有一排五顏六色的燈正炫耀地閃爍著,這吸引了陳晨的注意力,他立刻扔下自己手裏的玩具槍,。餓虎撲食般地逮住了坦克。

坦克的小主人楊楊不幹了,他趕緊跑過來攔住陳晨,大聲喊起來:“這是我的坦克,我不能給你!”

小陳晨用一種很奇怪的眼神看了楊楊一眼,緊緊地護著剛剛搶到手的坦克,那神情仿佛在說:“什麼?我喜歡的東西怎麼可能是你的?”

對於習慣了左右家中每個成員的陳晨來說,他需要什麼,什麼就是屬於他的;他喜歡什麼,什麼就會不折不扣地來到他身邊。在他心目中,規矩是一個十分遙遠的東西,它約束不了任何事情,自己的需要就是規矩。

規矩,這個看上去有些冷峻的字眼,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夥伴。哪些事情該做,哪些事情不該做,這些臨時或者非臨時建立起來的規矩,就像一道穩固的圍欄,護衛著孩子們一點點地走向自立,讓他們學會堅持他的原則,同時又能在小事情上靈活變通,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但是,孩子不聽話,不守規矩,幾乎是每個家長都要麵臨的事。為什麼家裏的孩子總是愛耍賴、不聽話?同樣的規矩即使重申了好幾次,軟硬兼施,最後還是以孩子的哭鬧來結尾。

其實,要想讓孩子守規矩、聽話,就必須先弄清楚孩子耍賴、不聽話的原因。當孩子出現耍賴.不聽話的情形時,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背後一定有其動機與原因,因此不可隻是一味地責罵孩子不遵守秩序的行為。

幼兒的表達能力都很有限,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逐漸擁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卻尚未學會管理自己,因此麵對家長的規定有不滿時,礙於表達的不完整,或是不懂得如何說明,就會以反抗、不聽話的表現作為另一種形式的表達。而有些孩子在因不聽話而受到斥責時,最常見的表現就是以哭鬧來耍賴。

有些家長為了製止孩子哭鬧,或出於心疼孩子,就會答應孩子的要求。這便會建立孩子錯誤的價值觀,認為隻要哭鬧家長就能聽自己的,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此後一遇到類似的情形,他就沿用這套壞習慣。

這種對孩子的過分順從,會逐漸讓孩子變得任性、自我、孤僻,或者出現其他不良行為,如好動、攻擊性強等。因此,家長要弄清孩子不守規矩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